20天前,有28条牡丹江人制作的小视频在网上和微信朋友圈出现了。这些小视频从不同场景呈现了突如其来疫情下牡丹江人的市井百态。
从这些小视频中看到,冷清的门店,稀少的顾客,形单影只的业主,还看到相互打气、加油的场景。其中,一条视频令人印象深刻。画面中,一位女孩站在服装店摊位前,诉说着生意上的难处。
看到这些画面,记者决意走进视频的背后。记者一路周折,找到了那个女孩所在的门店,正好见到了她本人。这位赵姓女孩介绍说,她是经营服装的,受疫情影响,她的三个服装店关闭了一个,闭店那一天,一名售货员即将离职,站在店铺门口眼噙泪水的她凝望橱窗,不舍得离去。“她跟我干了3年,每天早来晚走,要不是赔钱挺不住了,我也舍不得闭店辞退她。”说起当时临别的场景,赵女士流下了眼泪。谈到现存的两个服装店,她介绍,现在几乎没有顾客敢进店,销售难以维持店铺运营。她告诉记者,她学会了上直播平台,开始尝试直播卖衣服了,每天已经能卖出几件了,一线新的希望出现在眼前。

赵女士在打理店铺。
还有一条视频,说的是一个老板和员工守望相助的事。这个老台门汤包总店的老板,过去月收入10多万元,如今月收入还不到1万。
“老板,让我们三班倒吧,少开点工资,你能少点支出,咱们店得撑住。”9名员工主动要求降薪,要和老板挺过这个难关。
“都是跟我干了好多年的员工,最长的有十来年了,他们宁可挣少点,给店里减轻负担。”说起这些员工的仗义劲儿,张慧霞和爱人的泪水在眼睛里打转。
在疫情防控最紧张的时候,汤包店免费给周边十多个社区卡点送包子和粥,让值守人员吃上一口热乎饭。员工们不怕风险,跑跑颠颠到社区免费送餐。
“等疫情过去了,生意好了,年底一定给员工包大红包。”老板张慧霞说。

员工们忙着包包子。
一条和导游有关的视频,反映了疫情下这个行当的不易。走进这个视频的背后,记者了解到下面这些情况。
绥芬河有旅行社44家,导游300多人,境外输入疫情发生后,有的改行做了快递员、宾馆饭店服务员,有的去工厂打工,七八成导游在网上卖俄货。
冷婷曾是一名计调导游,在绥芬河干了15年,2019年成立了自己的旅行社。营业刚半年,疫情发生后,不得不关门停业。
人不能干呆着,冷婷苦想了3天,决定网上带货试试。凭多年积累的客户资源和人脉,做起了线上销售和平台代理。销售南方水果等特产,也向南方客户卖俄货,一个月下来,有了四五千元收入。
“疫情过去了,还是回过头干旅游。”多年的从业经历让冷婷对老本行难以割舍。

直播销售中的冷婷。
记者最后探访的这条小视频,向我们展示了俄货店主突围的故事。
入住绥芬河市俄罗斯商品集散中心的云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运营总监伍贤琳与员工一起,正在给网上销售的俄罗斯食品打包,胶带的缠绕声不绝于耳, 10万粉丝量让伍贤琳的直播平台火了起来。像这位业户一样,其他业户,在疫情下实体店临时闭店后,都更加倚重直播销售了。业户在突围,中心也在帮业户,从今年2月份开始减免半年租金共计400万元,还投入600万元,对所有店面进行免费集中装修。这是中心给众多业户的莫大支持。

伍贤琳直播中声情并茂。
5月12日,绥芬河口岸输入病例全部治愈出院的喜讯传来,一条条新的小视频又悄悄出现在牡丹江人的朋友圈,和以往视频不同的是,路上的车和行人多起来了,桃花杏花丁香花盛开了。人们开始了各种晒,晒风景,晒笑脸,晒心情……
在这里治愈出院的外省市亲人回家了,他们除了会记得白衣天使,还会记得牡丹江、绥芬河普通市民的那些付出,和他们默默的爱。
制作:郭庆华 肖鹏 摄像:鞠涛 顾红磊 付晓军 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