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开启中国玉器起源新纪元 ——深度探寻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
2020-05-14 13:39:56 来源:双鸭山日报  作者:杨军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中国考古界最高奖——“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于5月5日揭晓,双鸭山市饶河县小南山遗址成功入选。这是我省第四次获此殊荣、也是近十八年以来取得的最大、最重要的一次考古成果,更是被誉为我国挹娄文化发祥地的双鸭山地区在挖掘出以凤林古城为主的汉魏时期古遗址群之后的又一国家考古重大发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为此解读说,发现旧石器晚期至汉代五个时期的遗存,填补了地区年代文化序列上的空白。其中第一期发现了中国北方最早的陶器,距今约一万四千年,与俄罗斯和日本的早期陶器的发现相联系。第二期发现五十多座新石器早期竖穴土坑墓,发现近200件玉器,是距今最早的玉器,将玉器的发现推到距今九千年左右。从玉器工艺可以看出与兴隆洼文化和红山文化有联系,开启了中国玉器起源的新纪元。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小南山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李有骞说,小南山遗址是参加此次评选的最东北端的一处遗址。这里不仅发现了迄今北部中国最早的陶器,还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和最多的一批玉器,颠覆了学术界以往对新石器时代多个方面,尤其玉器方面的认识,具有重大的国际意义。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让文物活起来,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近年来,双鸭山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遗产工作的重要指示,下大力气用真功夫做好做实做细做大文物挖掘保护利用这篇文章。客观把握历史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厚、文物遗存众多这一优越条件,着眼于特色文化城市建设和文化民生改善,把文物挖掘保护利用放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护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位置来抓,认真贯彻文物工作方针,走出了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供给侧改革有机结合的新路径,基本形成了党委高位决策、政府加大投入、人大强化监督、政协积极参与、部门有机配合、全民踊跃支持的良好机制,多次专题听取和部署饶河小南山遗址的挖掘保护利用和申报工作,创造出文物挖掘保护的双鸭山样本,探索出文物事业发展的双鸭山经验。

  小南山遗址位于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乌苏里江左岸一座孤立的马鞍形小山上,是目前在乌苏里江流域发现的最重要的多时期古代遗址。在这里先后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青铜时代聚落址,新石器时代早期、晚期墓葬,新石器时代早期墓地等遗存,年代跨度15000余年。重要遗迹分布面积约10万平方米,保护范围平面面积43.7万平方米,2019年小南山遗址确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南山遗址发现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共开展过5次不同程度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其中,第一次,1958年饶河县中学教师在小南山采集一件桂叶形尖状器,引起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关注;第二次,1971年秋黑龙江省博物馆对小南山遗址进行试掘,出土一些石器和陶器及残片,当时认为这些遗存属于新石器时代,在发掘时,北大宿白教授等一些专家学者前来观看,认为是渔猎民族肃慎的遗物。郭沫若夫妇观看了小南山出土的文物并听取了汇报。郭老对小南山文物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它们很古老、很重要,这里很可能还会有重要的发现,要密切注意;第三次,1980年夏饶河建造船厂在小南山西南山脚下搞基建,发现一批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黑龙江省博物馆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派人现场清理化石并发现少量旧石器和骨器,通过碳十四测年为距今13000±460年;第四次,1991年夏驻饶河边防部队在小南山最高点翻建瞭望塔时意外发现一座双人合葬墓,发现随葬品117件,其中玉器61件、石器53件、牙坠饰3件;第五次,2015-2017年和2019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饶河县文物管理所进行正式考古发掘,发掘总面积1600平方米,出土玉器、石器、陶器及残片七千余件。

  通过多次深入发掘,小南山遗址先后发现确认五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取得了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考古研究历史性突破。第一期遗存,距今约17000-13000年,发现5000余件打制石器和珍贵的早期陶片;第二期遗存,距今约9200-8600年,发掘大量石器、陶器和玉器;第三期文化遗存,距今约4700年至4500年,是由10余座半地穴房址组成的村落。其文化特征与俄罗斯境内的沃兹涅谢诺夫卡文化相同;第四期和第五期遗存,都是由中小形半地穴房址组成的聚落,说明在西周中期和西汉时期小南山上有频繁的人类活动。

  用“玉”破天惊形容小南山出土的玉器一点也不为过。小南山遗址发掘出土包括玉玦、环、管、珠、扁珠、璧饰、锛形坠饰和玉斧等玉器200多件,经科学检测为9000年前的玉器,因此构成了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玉文化组合面貌,尤其玦饰、玉管、璧飾等文物,对其后的东亚玉器文化研究将产生巨大的影响。考古论断,以玉玦为代表的玉器种类和制作技术,在8000年前后开始从小南山传至东北亚各地,开启了史前玉器革命的历程。李有骞说,这些玉器上多见砂绳切割技术留下的弯曲条形痕迹,此为目前世界最早的发现,比中美洲同类技术早六千多年。砂绳切割技术后来成为红山、良渚玉工的主打工艺,奠定了中华玉器文化早期蓬勃发展的技术基础。

  作为乌苏里江流域文明最典型代表的饶河小南山遗址的发现,改写了黑龙江的古代文明史,将黑龙江和东北亚史前考古推向新阶段。其发现连续多时期的文化遗存,跨度15000余年,对构建黑龙江下游乃至滨海地区考古学文化序列意义重大。

  国家文物考古权威专家认为,小南山遗址具有独特区位优势,墓地布局紧凑、形制复杂、极具规模,在同时期的中国考古学遗存中十分罕见。这为探讨全新世早期气候温暖时段,中国各地区史前人群的适应模式、人口构成和社会状况等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案例。

  小南山遗址的考古发现取得了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考古研究历史性的新突破,对研究黑龙江史前时期的文化谱系、技术演化、社会状况和东北亚区域文化交流等都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特殊意义。在2017年饶河小南山遗址考古成果论证会上,与会的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委员会主任赵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朱延平、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朱永刚等10位专家共同认为小南山遗址早期遗存具备考古学文化命名的条件。

  小南山遗址的考古发现,颠覆了人们对“亘古荒原、渺无人烟”的认知,乌苏里江流域早在一万七千多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播撒文明的火种;颠覆了学界对乌苏里江流域玉文化是受辽河流域玉文化、钱塘江流域玉文化影响的推断,考古发现支持的是9000多年前的小南山文化深刻地影响了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乃至东北亚的玉文化。玉器是乌苏里江流域先民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精髓,小南山文化玉器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发源之早,充分说明了9000多年前这里手工行业、物质生产水平、社会形态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正如考古学家林沄教授所认为的这里闪耀出“中华玉文化灿烂之光。”小南山玉文化的起源和传播让我们有依据相信,东北亚文明的曙光是从小南山升起的。

责任编辑: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