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22日讯 (记者 王春颖)22日上午,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会举行。开幕会结束后,黑龙江代表团翟清斌代表走出人民大会堂,他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14亿中国人的饭碗,我们有能力也务必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句话太令人振奋了。”

翟清斌代表表示,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业、核心在农民。黑龙江作为农业大省,要当好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目前,黑龙江具备创建中国农业特区的条件。一是从产业基础上看,现有农村人口1505.5万人,耕地面积2.39亿亩,粮食产量达到7506.8万吨,连续8年位列全国第一;绿色食品种植面积8046.7万亩;以生猪生产为主的畜牧业获得长足发展,生猪存栏量和出栏量分别为1353.2万头、1964.4万头,具备农业发展的良好基础和建设农业特区的产业优势。二是从区位优势上看,黑龙江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松嫩平原、三江平原“两大平原”和大多数农业县是建设农业特区理想的区位选择。三是从消费趋势上看,我国消费导向更加多元,开始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这无疑为黑龙江这样的粮食生产大省提供了增加农民收入、叫响龙江品牌的重大机遇。四是从对外合作上看,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实验区,为对俄农业开发、努力打造对外合作的样板区、先导区提供了新机遇。
为此,翟清斌代表建议,创建黑龙江农业特区,可按照“先试点、后铺开,有序推进”的原则,制定特区标准,明确产业定位,通过集团化、连锁式等有效运营方式,以创建农业特区为切入口,在做好国家粮食安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加强农业质量建设,以点带面向外拓延;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振兴发展的重要内容,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求,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建设高标准农田、提升土地产出能力,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优化“供给端”,打造深化农村土地改革、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新型合作经营主体和小农户双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一二三产业融合、农村金融保险改革创新、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的升级版,争当现代化农业“排头兵”。
同时,他建议,国家和黑龙江省应出台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创新土地经营模式、减免涉农企业税赋等综合优惠政策,尽快完成黑龙江农业特区的创建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