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搜 索
大庆这套公益电子书为师生复课注入“心”力量
2020-05-29 09:24:06 来源:大庆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东北网5月29日讯 返学复课正当时,《抗疫复学前后学生心理调适100问》、《抗疫复学前后教师、家长心理调适100问》出炉了!

  这套由市教育局、大庆教育发展学院推出的公益电子书,一面世便获得不少点赞。

  学生近六个月的居家抗“疫”,是母慈子孝,还是鸡飞狗跳?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不过,大家一致认为,心理防疫很重要。

  为了让广大师生、家长更好地面对复学后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的转变适应问题,这套书整合梳理了2月1日以来市教育局心理支持热线和网络辅导服务中提供的心理热点问题,以及社会上复学前后易发生的心理共性现象,并给予心理分析与指导,以期能够预防、减缓、控制因疫情及复学不适应对心理层面产生的影响。

  书中哪些心理困惑是学生、教师、家长们普遍关注的?复学前后,学生应该做好哪些心理保健?日前,记者采访了这套书的主编、大庆教师发展学院心理教员单松涛。

  L}6@U@GOZJ7$S9Y84H8[N4G.jpg

  防疫背景下的学生、教师与家长

  学生:父母都在抗“疫”一线,想到这件事儿我就哭,怎么办?

  教师:网课让我变得愈发烦躁,情绪很低落,如何是好?

  家长:总忍不住管教孩子,其实心里很累,怎样改变这种状态?

  ……

  随着高中(含中职学校)毕业年级、初中毕业年级陆续返校复课,复学话题再一次获得人们关注,但学生、教师、家长仍有心理困惑一箩筐。

  那些因防疫期被隔离或为抗“疫”一线工作的父母担心的学生们

  “可以说这些都是疫情带来的心理问题,是现实性的。”单松涛告诉记者,书中提到的心理现象是需要注意的——

  比如在疫情期间被隔离的学生,担心复学后受到排挤。他们往往是向往朋友的孩子,回到集体中希望还能像从前一样,与同学们友好、快乐地相处。另外,对于没有被隔离的学生,要允许大家有一个接受的过程。要让孩子知道,短暂的异样眼光或人际距离感的变化是避免不了的,不必把别人的无知变成伤害自己的工具。

  因父母主动申请到抗“疫”前线工作而心里感到矛盾的学生也有不少。要告诉这些学生,有这样的担心和害怕是正常的,是一个孝顺孩子的反应。但是,既然是父母主动要求去前线工作,说明他们已经做好了面对一切困难的准备。父母并不是一个人孤军奋战,而是一群人在并肩作战,要为有这样英勇无畏、大爱无疆的父母而感到骄傲,可以和父母聊聊自己的担心和害怕,听听他们的看法;在家主动做家务,让父母放心,并学习自我防护的方法。

  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担心疫情而做噩梦,担心亲朋好友染病。这种情况往往是疫情新闻让人产生了一些联想,在梦中体现出来。可以告诉孩子,人类对死亡有着莫名的恐惧,因为那是未知的世界。焦虑以及恐惧都是正常的,可以用腹式呼吸的方式放松;心理上,要关注当下的自己,不做无谓的猜想。可以设计一个一个的小目标,按照目标完成每日计划任务,得到充实的成就感。

  未标题-7.jpg

  大庆教师发展学院心理教员单松涛

  无力的教师与“暴躁”的家长咋来的

  “教师的很多心理问题,是在网课主播与教师角色转换间产生的。”单松涛说,防疫期间,网课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多更严格。有些学生不按时听课,家长们随时随地围观……这样的无力感使得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缺失。“遇到这样困惑的教师可以试试这几个方法:积极面对问题,把爱带进课堂,创造幸福;感恩、微笑、提升:感恩和丰富的积极情绪、满意的社会关系、高度的沉浸体验、有意义的生活和工作以及不断涌现的成就感,都是我们幸福的源泉,带着仁爱之心开始正念训练。”

  而家长们变得很“暴躁”,经常是看不惯孩子迷恋网络、以及拖沓的行为习惯造成的。总是忍不住管教孩子,导致家庭代际冲突明显。面对这种状况,书中则建议家长,在想管孩子的时候,先问一下自己,这种管理是必需的吗?家长要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交流沟通。要想孩子改变,家长必须以身作则,比如不想让孩子一直玩手机,自己就不要一直玩;想让孩子作息规律,自己就先作息规律,为孩子树立榜样。另外,家长可以调整教育方式,如可以通过做家务、读书等来充实自己,将注意力从紧盯孩子转移到关注自己的事情上来,减少对孩子的无效管教。

  学生易轻信谣言,应当心引发内疚心理

  很多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心理成熟度还不高,容易在心底留下自卑的种子。于是,编撰《抗疫复学前后学生心理调适100问》时,编者在筛选问答中保留了一些学生关于自责内疚的心理困惑话题。

  单松涛告诉记者,学生自责内疚心理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轻信网络谣言,一种是不关心疫情信息。“这里面有两个案例很典型,一个是学生小智(化名)曾相信网上说的某种药物可以预防新冠肺炎,从而到处传播,后来发现这是谣言,羞愧难当。另一个是学生小雅(化名)在疫情刚发生时,每天都关注新闻,可最近不关注了,她怀疑自己变冷血了……”

  关于小智的问题,书中介绍了人们为什么会相信谣言的心理动机。

  心理学认为,这是受趋利避害本能、焦虑恐惧心理、安全感的缺乏、从众心理作用以及满足心理需要等因素的裹挟。因为人类大脑的进化优势之一就是具有负性偏好,能够帮助人类尽快规避威胁、逃离险境。当人们看到疫情相关信息时,第一反应不是求证,而是考虑如何趋避,从而盲目相信和分享谣言。焦虑、恐惧还有可能让人们处于一种认识失调的状态,相信并传播谣言为人们提供了一条舒缓负性情绪、维持心理平衡的途径,获得一种“不是我一个人害怕”、“我不是一座孤岛”的心理支持感。此外,“安全需要”受到冲击;从众心理让人们选择随大流;如遇到内心“需要”的谣言,为使内心得到平静,依然会选择相信等原因也是相信谣言的心理原因。

  由此,书中建议,要肯定小智的初心是好的,是为了帮大家渡过难关,所以不必自责。事情已经发生,与其羞愧不如主动面对。建议小智可以和老师、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听听大家的想法。凡事都有两面性,传谣带来羞愧感的同时,也给小智上了一课,可以把自己的经验教训讲给同学和老师听,避免大家犯同样的错误。

  而对于小雅,则需要通过心理分析的方式对她进行心理解压:因疫情出现,人们最常见的反应是恐慌。轻度的紧张和焦虑,可使人迅速进行有效防护,是无害的。小雅最初对疫情的积极关注就是基于这种恐慌情绪的自我防护机制。而随着抗击疫情的持续开展,人们开始慢慢接纳恐惧、焦虑等应激情绪,这是视角逐步变得科学、理性的一种表现,而不是小雅理解的麻木不仁、冷血的表现。

  开学复课进行时,“神兽”心理归笼有“妙招”

  “全国各地正在有序推进开学复课。有媒体报道,有些学生在复学过程中心理压力比较大,因不适应学校的节奏而出现心理问题。”单松涛说,根据心理教师接听公益热线的情况显示,家长们关心最多的其实是孩子的学习问题。“心理处于‘放养’状态的学生,学习问题更为突出,因此,两册电子书中用了大量的篇幅指导学生、教师和家长如何让学生心理归笼。”

  疫情期间,学生长期线上听课,身边没有同学作伴,习惯了与手机为伴的日子。如何帮助孩子与电子产品从心理上脱敏?是教师与家长在学生复学后面临的困扰之一。针对这一点,书中的建议是向孩子揭示手机游戏研发过程,减少神秘感。当学生很难自己放下手机的时候,教师与家长可以和孩子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比如321法则(任何一件你想做的事情,你就在心里跟自己倒数:3,2,1,GO!)和番茄工作法(选择一个待完成的任务,将番茄时间设为25分钟,专注工作,中途不允许做任何与该任务无关的事,直到番茄时钟响起,然后在纸上画一个X短暂休息一下,5分钟即可,每4个番茄时段多休息一会儿)。此外,还可以运用“脱敏”疗法,比如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每周实行一天“无手机日”,可以把手机交由父母保管,专心学习或者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转移注意力。

  而对于很多孩子“三分钟热度”以及不能集中注意力等令家长们头痛的问题,书中也给予了分析与解答:孩子“三分钟热度”一般有攀比、一时的好奇心、缺乏鼓励、失去兴趣和教养环境等原因。作为家长应该辩证地去看。需要注意的是,低龄段孩子偶尔表现出的“三分钟热度”,是对兴趣和世界的探索,家长无需过度担心。但是如果孩子做什么事都是三分钟热度,就需要留意了。对于“三分钟热度”的孩子,建议家长平时多培养孩子任务意识,给孩子一个小目标或跟孩子确定规则与要求,完成后要给予鼓励。家长不要打断孩子正在进行的活动,并可以利用游戏、运动培养孩子的坚持性,比如“舒尔特方格”(以25个数字为例,按序找到,7-12岁年龄组26秒内找到为优秀;12-14岁年龄组16秒内为优秀)练习。

  对于如何提高孩子的专注力、注意力的培养,建议家长要渗透到平时与孩子的互动中,可多陪孩子玩下面这七个游戏——游戏一:词语反应训练;游戏二:找差异训练;游戏三:按顺序找数字;游戏四:扑克游戏;游戏五:填写智力训练画册;游戏六:“开火车”游戏;游戏七:躲开数字“4”。

责任编辑:杨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