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7月6日讯 2019年底,延寿县成功实现了国家级贫困县摘帽。几多奋斗,几多奉献。在脱贫奔小康的合力中,也凝结着国家电网人的真情付出。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国网哈尔滨供电公司下属延寿电业公司充分发挥行业扶贫优势,共投资977万元,改造10千伏线路10.4公里,改造低压线路42.9公里,解决延寿县19个行政村、38个台区动力电不足问题。投资59.8万元,敷设电力电缆线路0.3公里,协助政府完成建设扶贫光伏电站47座,实现2158户贫困户持续受益。
机井通电促农增收
“春夏的水贵如油,水田秧苗绿油油,稻浪滚滚在金秋,丰收之后能买楼。”近日,在延寿县转轴屯,屯长韩玉军一边唱着自编的小曲,一边进行田间管理。“自从2019年4月电网改造后,水田机井用电不愁了,全屯每年增收50万元左右。”讲起转轴屯这两年的变化,韩玉军滔滔不绝。
转轴屯所在的新胜村是国家级贫困村,屯里七成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与村里其他地方一样,水田每亩年产量仅有800多斤,遇到不好的年头,扣除生产成本,几乎白忙活一年。
在脱贫攻坚实地调研中,国网延寿电业公司了解到转轴屯由于低电压影响插秧的问题。为解决水田的排灌难题,2018年4月初,赶在插秧黄金期到来前,国网延寿电业公司投资18万元,架设了710米的10千伏线路,给村里更换了100千伏安的变压器,一下子解决了农业生产的“老大难”。
收成增了,腰包鼓了,现在转轴屯每家都配上了农用车。乡亲们说,原来的目标是脱贫,现在是琢磨着如何致富奔小康。
目前,延寿县机井通电已覆盖24.6万亩水田,机井数达4076眼,惠及全县8000多户贫困户,高效率、低成本的农业生产方式增加了近3成的综合收入。
“绿色引擎”助力扶贫
与转轴屯相距20公里的青川乡新民村,养殖带头人李延喜身残志坚,依靠强劲的“动力电”,让自己的扶贫产业项目走上品牌化发展的道路,并带动了14个身体残疾的贫困户共同走上脱贫致富路。
“以前养鹅一年收入2到3万元,在驻村工作队帮扶下,我扩大规模成立合作社,去年盈利20多万元。”为让扶贫产业综合效益最大化,李延喜的养殖厂更换了现代化的养殖设备,从最初的1200只鹅发展到现在的3500只鹅,但电力不足导致饲料的供给严重滞后于大鹅数量的增加。
疫情期间,国网延寿电业公司通过驻村工作组了解情况后,立即组织复工人员现场勘查设计,备齐材料。“仅用1天时间,就解决了养殖场的用电难题。”驻村工作队队长董子剑全程参与了动力电的办理、安装过程,对供电高效服务给予好评。
在新民村,另一名养殖带头人菅志国也获益于电力服务。2019年,菅志国扩大了养殖场。由于养殖场需要动力电,距离村中心的电源点又太远,需要跨山搭建一条1500多米长的线路。
“为不让一家贫困户因电发愁,我们开辟扶贫电力绿色通道,先让产业用上电,后续再补充一些流程上的材料。”对每一个扶贫项目的用电支援,国网延寿电业公司负责人黄鑫都要带队把关建设质量。
“去年这个养殖场收入在18万元,今年准备打造一个集多层养殖、休闲旅游的绿色生态圈,形成一村一品产业链。”有了稳定的电力保障,董子剑为扶贫企业设定的产业化、品牌化发展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如今,延寿县所有村屯实现动力电全覆盖,在动力电这一“绿色引擎”强劲驱动下,延寿县58个扶贫产业项目实现了稳定的市场化、品牌化发展。
结“亲”帮扶精准施策
“这么多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换一个砖瓦房住。感谢电力部门的帮扶责任人帮我圆梦了!”富星村的贫困户范旭东说。
多年来,范旭东一个人靠着仅有的几亩田地,供养2个孩子读完大学,经济拮据。国网延寿电业公司帮扶责任人对接他以后,详细了解了致贫的原因,2019年帮助他申请并搬入保障房。喜迁新居后,孩子也毕业工作了。减少支出的同时,帮扶责任人又帮他在新居这边开展庭院养殖种植,鸡鸭和大蒜卖的钱再加上各类政策补贴,让范旭东当年收入达到了2.2万元,远远高于脱贫标准。
在建设农村电网的同时,国网延寿电业公司主动承担了富星村贫困群众的帮扶任务。通过精准分类、层层摸底排查,对脱贫意愿强烈的贫困户,优先实施帮扶,通过典型引导更多贫困人群走出困境。
“在解决住房、医疗问题的基础上,我们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增加贫困群众的收入,以思想脱贫为抓手,在攻坚时刻将他们扶上马再送一程。”帮扶责任人黄鑫介绍,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延寿电业公司帮扶责任人以结“亲”形式开展帮扶工作,将过去“拉大网”“撒芝麻”的粗放式扶贫,变为定地点、定项目、定人员的“三定”模式,在“两不愁三保障”的基础上,从“输血”转为“造血”,巩固脱贫成果。
延寿只是国网哈尔滨供电公司助力脱贫攻坚战的一个缩影。据介绍,为助力脱贫攻坚,哈尔滨供电公司持续优化农村电网,在哈尔滨地区累计投入38亿元,实施机井通电、村村通动力电、中心村改造等一系列惠及产业的项目,覆盖了4.4万公里的输配电线路和1.5万个台区,全方位助力新农村建设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