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搜 索
勤洗手,用公筷,喜读书 疫情给我们披上这些铠甲
2020-07-07 10:34:00 来源:大庆晚报  作者:陈经宇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东北网7月7日讯 谁也未曾想到,2020年,一场疫情突然闯入了人们的生活。

  疫情确实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但是从另一个层面上来看,也带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和正面意义。我们希望,不管疫情在不在,不管是被动还是主动,希望大家要把那些生活中的好习惯坚持下去。

  保持1.5米距离已经成了人们的习惯。

  个人卫生更受重视文明习惯正在养成

  疫情发生后,很多人除了佩戴口罩,最常做的一个动作大概就是洗手了吧。

  家住东风新村的于女士告诉记者,疫情期间,他们全家人都养成了一个勤洗手的好习惯,“以前是饭前便后洗手,现在只要是从外面回家就一定会洗,以前在洗手池用水冲着洗洗就得了,现在每次必须要用洗手液才觉得放心。”

  记者是在东风新村一家大型超市采访的于女士,她告诉记者,除了买菜,家里的洗手液也快用没了,一会儿还得去买一瓶,给孩子用的洗手液都是在药店买的医用洗手液。“有时候谁回来忘记洗手了,我们都会互相提醒,我觉得这个习惯挺好的,疫情过去了也要保持。”于女士笑着告诉记者。

  除了家里常备洗手液外,还有不少家庭还储备了一些消毒湿巾,还有免洗洗手液,尤其是孩子小的家庭,更是“有备而来”。针对这一点,记者随后采访了我市一家连锁药店的售货员,对方告诉记者,疫情以来,药店的消毒用品和洗手液,销量确实比原来多了很多。元元妈妈是个6岁孩子的宝妈,她告诉记者,现在每次带孩子出去玩,免洗洗手液和消毒湿巾是必须带着的,就连孩子的玩具也是经常清洗和消毒的。孩子在大人的影响下,也养成了勤洗手的好习惯,每次都主动洗手,完全不用提醒。

  7月1日8时许,记者在博奥时代小区看到,人们乘坐电梯时,本能地保持着距离,通往5楼花鸟鱼市场的电梯不大,记者在旁边观察了近10分钟,发现每次乘坐电梯的人都不多,每次也就进入3个人。看到候梯的人多时,总有人主动去等另一部电梯。居民刘先生说:“我现在不管在哪,只要乘坐电梯,先看看人多不多,如果人多的电梯,我都不会坐,大不了多等一会儿呗。”

  7月2日9时许,记者在让胡路区西宾路上的大润发超市看到,在收款处的地上,到处可见“保持1.5米距离”的温馨提醒,一名穿着红色工服的女子,正在提醒结账的顾客,排队结账时保持1.5米距离。

  记者在多个收款口处逗留发现,即使没有工作人员的善意提醒,大部分市民都能自觉保持安全距离,有序排队不聚集。一位男士的购物车离前面的顾客太近了,他无意中看到了地上的1.5米距离的标志,又向后退了退。

  张先生疫情期间爱上了看书。

  吃饭分餐用公筷不再习惯点外卖

  相信在餐饮业都没有恢复堂食的那段日子里,宅家抗疫的人们,厨艺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家住让胡路区的市民蒋女士在采访中对记者说,现在回想起来,宅在家里不能外出就餐的日子,也是一段难忘的回忆了,孩子幼儿园不开学,不能耽误营养摄入,自己就这样从一个厨房“小白”自我锤炼成了一个新晋“大厨”,不仅下载美食APP学着做各种家常菜,居然还自学成才,搞定了简单的西餐和烘焙。

  蒋女士告诉记者,以前下班的时候,如果太累了,经常点外卖吃,但是现在即使没有疫情的考虑,自己家也很少点外卖了。“这几个月的特殊经历,让我觉得在家做饭其实是件挺美好的事,只不过原来没有那么多时间停下来思考和享受,每当看着家里人吃着我做的饭大快朵颐的样子,我就觉得特别有成就感和一种被需要的感觉,这是速食和外卖给不了的温度和体验。”

  像蒋女士这样的家庭主妇还很多,银亿小区的王女士对记者说,她觉得在家做饭虽然费点儿事,但是更卫生、放心,而且一家人在热气腾腾的厨房忙里忙外,感情也拉近了。正应了那句话:请你吃饭的人很多,但是愿意为你做饭的人却很少。

  家住东湖的冯女士接受采访时表示,疫情发生后,随着媒体提出了公筷和分餐,让家里人也养成了饮食的好习惯。现在冯女士的家里人吃饭,都是各自用专有的筷子,还备了一双公筷,就连家里老人也受了影响,逐渐适应着用公筷了。“我们家是打算一直执行下去的,毕竟对健康有好处,就得坚持。”

  孩子已经养成勤洗手的习惯。

  人们爱上健身和运动。

  独处和亲子时光都很美好

   居家和养生健身两不耽误

  说起疫情期间养成的好习惯,看书绝对算一个。

  7月2日11时许,记者采访了在图书馆借书的市民张先生。张先生家住新村九区,他告诉记者,这半年来的时间里,已经养成了一周看一本书的习惯。“提倡不聚餐后,我也不应酬了,反而觉得很多社交是‘无效’的,在家看会书,陪陪家人,觉得整个家庭气氛都不一样了,现在,我挺享受这样的生活。”张先生给记者看了他列的书单,打算把这些书借回家,好好充充电。

  在大庆油田工作的杨先生告诉记者,他的老家在四川,疫情期间一直没回去,“距离遥远的时候,心灵反而更近了。这时候就知道谁才是你最重要的人了,和父母一天一个电话报个平安,觉得踏实,只有安静下来的时候才能悟出这个道理。”

  28岁的小余是个健身达人,他告诉记者,在健身房没有开业的那段日子里,他也丝毫没有懈怠,依然每天坚持在家举哑铃,每天早晨跑步4公里。小余告诉记者说,他觉得最好的“药”就是人的免疫力,所以,疫情期间他更加重视健康了,还带动身边的朋友一起多做运动,目前看来,坚持得都还不错。

  这些无意间养成的好习惯,“被迫”适应的生活,在艰难时刻过去的时候,相信都将成为我们宝贵的财富,我们也将拥有更深沉、更健康的自我,这又何尝不是疫情带给我们的正面意义与启示呢?

  

责任编辑:强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