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搜 索
【2020高考试卷分析】语文:试题稳定基础上更突出探究性 体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
2020-07-08 21:55:00 来源:东北网  作者:王春颖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东北网7月8日讯(记者 王春颖)8日,2020年高考笔试全部落下帷幕。对于各科试卷试题难易程度,考生们评论各异。记者在考后联系到了哈师大附中高三语文备课组长韩占军老师,就语文试题作出分析。

  韩占军老师表示,今年的语文试题在命题内容上更倾向传承传统,放眼世界,突出认识,彰显自我;在考题设置上明显的倾向于思维、鉴赏和理解能力的考查,在教育教学中指导意义明显。具体而言,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以“立德树人、服务选材、指导教学”为核心,注重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要求学生不仅具备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更要具备学科素养。就是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方面进行设计和体现。就是要通过高考语文试题考查学生的语言、思维、审美、文化方面的基本素养。

哈师大附中语文教师韩占军

  “今年语文试题在结构上保持稳定,仍是四大部分构成——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运用、写作。”韩占军老师说,分值设定也没有变化,论述类文本阅读三道客观题共9分;实用类文本阅读两道客观题一道简答题共12分;文学类文本阅读一道客观题两道简答题共15分;文言文阅读三道客观题两句翻译,共19分;诗歌鉴赏一道客观题一道简答题,共9分;名句名篇默写6分;语言运用20分;作文60分。

  在内容上,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了内容理解题、论证的相关分析题、推理题,考查对象是《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难度变化不大,设题点稳定,带有明显的学术性。实用类文本则考查了扶贫工作中的共通之处,先比较以往试题,在搜集信息、分别整理信息的基础上,加以整合比较,凸显了对学生信息的处理能力考查,既贴近社会,又对能力考查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文学类文本阅读《书匠》,第8题考查的是老董的心情,第9题考查了老董的匠人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看起来与以往的答题模式有所不同,其实这正是向能力考查的方向转变,由以往的准备几个答题框架就可以,变得更具有分析和探究层次。体现了对语文素养考查的倾向。文言文考查基本没有变化,断句题、词语的解说题、内容分析题、翻译题,主人公来自宋史,算是保持了正统的命题模式。诗歌题王安石的《读史》,提问方式是诗歌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是倾向内容理解方向的考查,还贴近生活启示,与现代文阅读一样,更注重了对自我感知的表达。语言运用题回归传统,考题材料是关于甲骨文的介绍,标点符号的试题昙花一现,但是也表示出一种强烈的暗示,那就是考查更倾向于对语言的感悟、对语境的感受。

  韩占军老师说:“作文相比2019年在写作要求上指向更为明确,由多种写作任务变成其中一种,即演讲稿。”但是写作情境上却放宽了要求,由多个具体年代变为亲身经历。在写作主体的要求上,与2019年相同,都是以青年的身份发表演讲。在写作视角上却又更倾向着眼世界、未来。2020年的全国2卷高考作文保持了一贯的实用性,演讲稿这种形式连续两年被考,似乎并非偶然。不仅要求了形式,更是要求了情境和语言,可以看出在写作中有明显的应用文基因。同时体现了立德树人的宗旨,将青年带入到国家与世界、现在与未来的大的时空情境中。

  “连续两年都以青年的视角写作,突出了青年的地位,也在强调青年的使命。”韩占军老师表示,材料第一段倾向于理论上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阐释,既体现了这一认识的悠久,也体现了这一认识的普遍。第二和第三段倾向于眼前,结合疫情交代了国家之间的相互支援,共度难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了注解。然后要求以青年的身份在世界面前做“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的演讲。写作情境清楚,写作身份明确,写作方向清晰,青年我辈在新的时代挑战下、在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感召下当如何处之?如何为之?角度宏阔,震撼人心。

  教师简介:

  韩占军,哈师大附中高三语文备课组长。

责任编辑:王傲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