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14日讯 “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7月8日,总投资84.2亿元的龙江和牛产业项目重磅落地勃利县,成为当地招商引资“项目史上”耀眼亮点和拉动脱贫攻坚的最强引擎。
这是勃利县牢牢抓住产业扶贫“牛鼻子”不放松,举全县之力培壮扶贫产业“支柱”,加速推进甩穷帽奔小康进程,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打出的“王炸”新牌。
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815户、24157人已全部实现脱贫;40个贫困村全部实现“三通三有”,脱贫出列。
培壮“绿特”产业刚性支起产业扶贫大梁
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2017年以来,勃利县全力推进县级主导“四大扶贫产业”项目建设,增强实体造血功能。
一是推进寒地中草药扶贫产业园建设,打造中药强县。寒地中草药朝阳产业既能拉动扶贫,也是富民强县“金疙瘩”。勃利县立足全省首个“中草药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农民创业中草药培训及示范基地”,筹集资金7000万元,在勃利镇元明村、大四站镇大连村、东风村集中连片统一流转土地1.64万亩,建设以黄芪为主,五味子、刺五加、甘草、桔梗、藁本、板蓝根为辅的中药材示范、观光和康养基地,寒地中草药小镇应运而生即将投入运营,已经形成产供销和康养全产业链,迈进全省中医药产业示范县和国家级中药材示范县行列。
全县黄芩等中草药种植面积将达到12万亩,年底可实现经济效益10亿元,全力打造“寒地中草药之乡”和“中国黄芩之乡”。“十四五”期末,全县中草药种植总面积将达50万亩,黄芩种植面积将达20万亩,年繁育种苗100亿株,产值可突破50亿元,将带动就业20万人次。
二是推进畜牧扶贫产业园建设,打造畜牧强县。与行业巨头四川天兆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采取政府主导建设、企业租赁经营模式,建设年产300万头生猪扶贫产业项目,打造品质优良、绿色环保、无疫无抗、产加销一体化的国家级现代生猪产业园区。
目前一期工程永峰、曙光、小连、荣光4个种猪场全部竣工投产,累计实现扶贫收益1875万元,通过设置公益性岗位、给予无劳动能力贫困户固定收益等形式带动4200余户,户均增收2000元。勃利天兆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春宇告诉记者:“明年我们上交政府收益有望达1.4亿至1.5亿元。”生猪养殖产业已成为驱动县域经济发展和巩固脱贫攻坚的强力引擎。
三是推进食用菌扶贫产业园项目建设,打造“勃利食用菌”品牌。该项目总投资3.88亿元,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主要建设日产40万袋食用菌现代化生产线及相关附属配套设施。年可生产食用菌菌包1亿袋,销售收入将达1.8亿元,利润3000万元,直接安置就业260人,辐射带动1000余户贫困人口从事食用菌产业,户均增收2万余元。在推进项目建设的同时,柔性引进全国食用菌专家、黑龙江大学教授张彦龙和两位乡土专家,大力推广新型栽培技术,全县食用菌产业杂菌率由20%降低到1%以内,今年勃利县科技黑木耳长势良好,喜获丰收。
四是推进寒地有机草莓扶贫产业园项目建设,打造“寒地草莓”品牌。该项目总投资3.48亿元,项目一期建设智能化高标准温室16栋,2019年2月建成投产,生产有机草莓500余吨,销售收入2000万元,实现扶贫收益410万元,公益性岗位带动1575户贫困户户均增收2600元。预计整体项目全部竣工投产后,年可生产有机草莓525吨,育苗300万株,年接待游客将达2.2万人次,可安置就业300人。
截至目前,勃利县“四大扶贫产业”累计实现扶贫收益2300万元,全部注入到“勃利县扶贫基金”。该县通过设置乡村公益性岗位、给予无劳动能力贫困户固定收益等形式,3年来累计带动7500余户贫困户户均增收2000元。
推动小微产业落地生根拓宽产业扶贫路
勃利县综合考虑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市场需要等要素,驻村扶贫工作队因地制宜扶持贫困村发展小微产业,做到了每个贫困村至少有一项扶贫产业,拓宽村集体、贫困户增收门路。
勃利县教育局驻倭肯镇正阳村扶贫工作队帮助村委会成立励志矿泉水有限公司,桶装水经黑龙江省华测技术中心检测,富含对人体有益的钠、钾、镁、钙、锶、偏硅酸等8种微量元素,今年4月份上市销售,深受消费者欢迎,村级扶贫产业年产量约为10万桶,年纯收入10万元左右。
七台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派驻永恒乡东辉村工作队自2018年春季开始,先后免费为全村60余户村民发放鸡雏7000余只。东辉村引进蚯蚓养殖项目,生产的蚯蚓全部免费分给村民喂养蛋鸡,“蚯蚓鸡蛋”味道鲜美,营养高于普通鸡蛋。今年村民销售鸡蛋4万余枚,共计收入6万余元。
七台河市财政局帮助勃利县永恒乡恒太村建设村级产业扶贫项目,承包给村级致富带头人齐鹏种植香瓜和西红柿,香瓜每年6月份抢早上市销售,产香瓜8万斤,收益明显,年产西红柿12万斤,2018年实现纯收入20万元,2019年纯收入达28万元。产业基地的成功运营为恒太村集体经济注入了新的增长点,村集体通过发包香瓜大棚累计增加收入8.5万元。
黑龙江省消防救援总队驻村工作队利用扶贫资金帮助勃利县永恒乡团结村建设10栋棚室发展油桃种植产业,2019年4月又种植了吉胜李子、龙丰果树3000余株,并且试种成功了一棚嘎啦果柿子,在当年秋天投入市场后,汁浓润甜的口感、优质品相、耐储存等优势加上抢准季节差,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电商、代购、团购等形式的订单纷至沓来。今年迎来油桃和李子的盛果期,驻村工作队又率先启动果树认养活动,通过微信推广、公众号宣传等方式进行宣传,现有70多人“认领”果树163株,销售收益已达25400元。
截至目前,勃利县40个贫困村共发展小微扶贫产业项目62个。
经营主体
捆绑贫困户密织产业扶贫网
近年来,勃利县通过资金奖励(或补助)、信贷支持等政策,扶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壮大,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造血功能,使其全面参与到脱贫攻坚中来,通过“百企联百村”精准扶贫工作,密织产业扶贫网络。
黑龙江省大森林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是集饲料加工、种鸡繁育、孵化养殖、肉鸡屠宰、冷冻储藏、出口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该企业立足自身资源优势,为1500余户贫困户提供鸡雏、果树苗、饲料等发展生产物质,并全程提供技术指导,回收贫困户生产农副产品,带动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
勃利县田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杏树乡建设“北美海棠”种植扶贫创业基地,发展村级产业,改变送钱送物的“输血式”扶贫,引导贫困群众走“造血式”扶贫新路。通过“直接生产带动、吸纳就业带动、设置公益性岗位带动、固定收益带动”4种方式,助力德胜村等5个村的贫困户有持续稳定收入。
勃利县金山村葡萄产业园拥有标准化葡萄大棚93栋,成立黑玉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主要发展“黑甜甜”葡萄种植产业,统一品种、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走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该村44户贫困户中有11户贫困户通过直接参与葡萄大棚生产经营,户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村集体有7栋大棚出租,所得收益14000元统筹用于全村脱贫攻坚。
黑龙江中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勃利县一家股份制民营企业,该企业带动全县58个村屯403户农民种植万寿菊“致富花”22309亩,亩纯效益达1000元。该企业累计为1354户无劳动能力或弱劳动能力贫困户发放固定收益金180余万元,在万寿菊育苗、移栽、采摘等过程中,吸纳1100人次贫困人口短期务工,年人均增收6000元。
目前,勃利县共有67家涉农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全面参与到脱贫攻坚,通过这些产业的带动,真正把贫困户“绑”产业链上,以保证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
助力房前屋后庭院经济扩大产业扶贫面
为增强贫困户内生动力和“造血”机能,勃利县鼓励贫困户利用房前屋后闲田隙地大力发展“半亩园、千袋菌”的庭院经济。该县为贫困户提供技术指导和教育培训,组织县农技专家深入到贫困户家中提供种养殖技术培训指导,同时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帮助销售。对于通过发展庭院经济年增收1000元以上的贫困户,每户奖励200元。2018年以来,勃利县共有2617户贫困户通过发展庭院经济年增收1000元以上,发放奖补资金52.34万元。2020年加大奖补力度,贫困户发展庭院经济(菜园革命)最高可补助1000元,年底将有3000余户贫困户通过房前屋后增收300余万元。
培育壮大县级扶贫产业“四大支柱”,“百企联百村”经营主体联帮带贫,驻村扶贫工作队选准特色小微产业拓宽新路,贫困户利用房前屋后致力“生金”……勃利县“县乡村”三级产业联动,扶贫产业“梁、网、路、面”结合,让参与各方共同收益,堵住脱贫攻坚“漏点”和短板,彻底甩掉穷帽子。
“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强则各业旺,只有培育壮大产业‘大动脉’,才能打通精准脱贫微循环。勃利县在引进绿特色产业项目上不遗余力,全速推进龙江和牛产业项目40天落地生根,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最新动力源。下一步,勃利县将继续发挥扶贫产业项目引领作用,加快推进10万头和牛、300万头生猪、1000万只鸡畜牧产业园区、食用菌扶贫产业园区等4个扶贫园区建设,全面稳定住和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带领群众走出贫困,与全省、全国人民共同迈入小康社会”,勃利县委副书记、县长王峰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