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牡丹江
搜 索
2020过半,牡丹江晒出“年中答卷”
2020-07-29 08:53:09 来源:牡丹江新闻网-牡丹江晨报  作者: 马腾 徐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东北网7月29日讯 年初以来,在省委正确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党员干部群众合力攻坚,推动疫情防控取得了来之不易的阶段性成果,经济逐步企稳复苏,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积极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

  这次抗击疫情,在多轮冲击和严峻考验面前,扛起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时代重任。

  从1月23日公布首例确诊病例至今,先后历经四个阶段:

  疫情初期阶段。牡丹江市与全国全省一道,用一个多月时间初步遏制了疫情蔓延势头,15名确诊病例全部治愈,承担黑龙江省东南部三市危重病例救治任务,实现零病亡。

  防范重点国家疫情输入阶段。作为全省两个开放国际机场之一,从日韩等国抵返入境3827人,无一人感染。

  防范绥芬河口岸疫情输入阶段。绥芬河口岸作为当时归国人员主要通道,19天内入境2497人(其中80%以上为外地外省人员,覆盖全国30个省区市),绝大部分入境人员转运到牡丹江集中隔离,累计境外输入病例409例(占当时全国境外输入病例的近四分之一),全部在牡丹江治愈出院。

  核酸检测大排查后逐步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从6月1日开始,连续奋战7天完成市区全民核酸检测大排查,阳性检出率0.288/万。

  建立起统筹指挥体系和高效落实机制,构筑了严密防范、精准管控、科学救治的坚固防线。

  在严格防控方面,强化督导堵塞漏洞,严肃问责确保落实。

  在医疗救治方面,全省首例确诊患者在市第二人民医院治愈出院。全市累计收治新冠肺炎病例482例,治愈率100%。106名援鄂医疗队员逆行出征,救治当地病例1455例。

  在保障“两考”方面,实行市县两级领导包保学校制度,全市“两考”安全顺利完成。

  在物资能力保障方面,全市安排防疫物资设备购置等资金4.81亿元,核酸检测能力提升到每日1.28万人份。

  在宣传舆论方面,加强“战疫”宣传顶层设计。

  这次抗击疫情,我们凝聚起共同战疫的强大合力,锤炼了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党员干部队伍,展现出牡丹江人民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奋斗精神。

  在抗疫一线建立临时党组织164个,组织党员突击队619个;

  全市2.5万名中省直单位和市直机关党员干部“四下社区”,近2000人值守交通卡口,近500人驻守隔离宾馆;

  2万多名医务工作者和疾控工作人员不顾个人安危,战斗在抗疫第一线;

  1500余名社区工作者连续5个多月无休息日、高强度工作;

  4000余名公安干警坚守一线;

  6.5万余名志愿者义无反顾投身疫情防控。

   ●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

  经济逐步企稳复苏。“千人进万企”送政策补贴资金5.4亿元,工业产能基本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粮食作物面积稳定在918万亩。逐步调整负面清单,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进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分别比一季度收窄1.9个、10.8个、6.4个和8.3个百分点。

  项目建设提速提效。林海水库纳入国家重点推进的150个水利项目,机场迁建前期工作提速,服务外包产业园、中农批冷链物流等项目开工建设,牡佳客专、荒沟电站、绥东机场等基础设施项目持续推进,爱熊猫小镇等产业项目进展顺利,全市省级“百大项目”开工率和投资完成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全市对上争取资金突破105亿元。创新开展“不见面网上招商”,新签约项目236个。

  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牡丹江市成为全省唯一开办企业100%全程电子化的城市。

  县域城区活力增强。

   ●抓好民生保障和社会稳定

  -全力以赴稳就业 -深入推进脱贫攻坚

  -强化社会保障 -改善城乡环境

  -维护安全稳定

  上半年,全市民生支出112亿元。

  全力以赴稳就业。出台50项稳就业措施,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资金7190.9万元,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9991人,困难群体再就业3345人。

  深入推进脱贫攻坚。贫困劳动力新增就业672人,140个村屯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开工建设,616户危房改造项目全部竣工,贫困患者大病救治率和慢病签约服务率分别达到99.4%和100%。

  强化社会保障。减免企业养老、失业、工伤社保缴费3亿元。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1.6亿元、临时价格补贴1916.3万元。

  改善城乡环境。公铁联运中心等21项工程开工,10个棚户区改造和18个老旧小区改造加快推进。

  维护安全稳定。全市受理群众信访事项按期办结率和群众满意率分别提高2.8%和1.9%。八类案件下降38.3%。

   ●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加强思想建设、强化组织建设、倡导“严细实”工作作风、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责任编辑:张广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