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31日讯(董中圆 李瀚凌 记者王春颖) 近日,在延寿县转轴屯,组长韩玉军一边唱着小曲,一边进行田间管理。“自从2019年4月电网改造后,水田机井用电不愁了,全屯每年增收50万元左右。”讲起转轴屯这两年的变化,韩玉军滔滔不绝。

转轴屯所在的新胜村是国家级贫困村,屯里七成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与村里其它地方一样,水田每亩年产量仅有800多斤,遇到不好的年头,扣除生产成本,几乎白忙活一年。
在脱贫攻坚实地调研中,国网延寿电业公司了解到转轴屯由于低电压影响插秧的问题。为解决水田的排灌难题,2018年4月初,赶在插秧黄金期到来前,国网延寿电业公司投资18万元,架设了710米的10千伏线路,给村里更换了100千伏安的变压器,一下子解决了农业生产的“老大难”。
此前,村里只有30眼排灌井,仅1年时间就翻了番。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将旱田改为水田。韩玉军算了一笔账。自从进村的电力线路改造后,机井用电不成问题了,比传统的柴油机灌溉节约近三分之二的成本,水田的年产量也增加到每亩1100斤以上。“产量上来了,效益也就出来了,一年一亩地比往年多打300斤,多收入近400元。”村民张林振表示。电力基础设施有力推动了脱贫。2019年底,屯里1500多亩水田增产近50万斤。
收成增了,腰包鼓了,现在转轴屯每家都配上了农用车。乡亲们说,原来的目标是脱贫,现在是琢磨着如何致富奔小康。
目前,延寿县机井通电已覆盖24.6万亩水田,机井数达4076眼,惠及全县8000多户贫困户,高效率、低成本的农业生产方式增加了近3成的综合收入。
与转轴屯相距20公里的青川乡新民村,养殖带头人李延喜身残志坚,依靠强劲的“动力电”,让自己的扶贫产业项目走上品牌化发展的道路,并带动了14个身体残疾的贫困户共同走上脱贫致富路。
“以前养鹅一年收入2到3万元,在驻村工作队帮扶下,我扩大规模成立合作社,去年盈利20多万元。”为让扶贫产业综合效益最大化,李延喜的养殖厂更换了现代化的养殖设备,从最初的1200只鹅发展到现在的3500只鹅,但电力不足导致饲料的供给严重滞后于大鹅数量的增加。
疫情期间,国网延寿电业公司通过驻村工作组了解情况后,立即组织复工人员现场勘查设计,备齐材料。“仅用1天时间,就解决了养殖厂的用电难题。”电力驻村工作队队长董子剑全程参与了动力电的办理、安装过程,对供电高效服务给予好评。
在新民村,另一名养殖带头人菅志国也获益于电力服务。2019年,菅志国扩大了养殖厂。由于养殖厂需要动力电,距离村中心的电源点又太远,需要跨山搭建一条1500多米长的线路。
“为不让一家贫困户因电发愁,我们开辟扶贫电力绿色通道,先让产业用上电,后续再补充一些流程上的材料。”对每一个扶贫项目的用电支援,国网延寿电业公司负责人黄鑫都要带队把关建设质量。
“去年这个养殖厂收入在18万元,今年准备打造一个集多层养殖、休闲旅游的绿色生态圈,形成一村一品产业链。”有了稳定的电力保障,董子剑为扶贫企业设定的产业化、品牌化发展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如今,延寿县所有村屯实现动力电全覆盖,在动力电这一“绿色引擎”的强劲驱动下,延寿县58个扶贫产业项目实现了稳定的市场化、品牌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