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搜 索
【龙江好网民】牡丹江:线上沟通、用爱陪伴——留守儿童的 “网妈妈”那亮
2020-08-03 16:45:28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在牡丹江周边村镇有一类特殊的家庭:大人与孩子非亲非故,有些甚至素未谋面,但是山里的孩子却叫他们“爸爸妈妈”,他们默默地为山里孩子提供支持与关爱——这就是牡丹江爱心帮公益联合会发起的“我在山里有个娃儿--牡丹江山村儿童关爱行动”,那亮则是该项目的发起人之一。

  方法专业、用心调研,找准留守儿童真正需求

  在项目调研初期,作为一名教师和专业社工的那亮,到磨刀石镇、柳树镇、五林镇等小学,与山里孩子、老师深入接触,并运用教学中积累的经验以及社工技巧赢得孩子的信任,一句不经意的问话,孩子们就对前来调研的她卸掉防备,有些孩子甚至因为没有受到过这样的关注而泣不成声。为了更多的了解孩子的生活,那亮挨个走访各个乡镇的“小饭桌”以及寄宿家庭,走进孩子家中,在泥泞的小道以及尘土飞扬的村路上都留下了她的脚印。

  正是这样精准的入户走访,“我在山里有个娃”网络公益项目最终确定了项目目标以及实施方案,满足了孩子们的真正需求,让孩子们重获生活中缺失的部分。

  暖心呵护、用心陪伴,做孩子们可以依靠的“网妈妈”

  “我在山里有个娃”项目自运行以来,那亮以“网妈妈”的身份与孩子进行接触。虽然工作忙,家中也有孩子需要照顾,但是那亮克服种种困难,按照约定准时与“网宝贝”在线上沟通,为孩子制定适合的方案。一次“网宝贝”轩轩在与那亮交流中表达出“我在哪里都一样!”的哀叹时,让心思细腻的那亮决定深究孩子背后的故事。

  “网宝贝”轩轩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去世了,平时住在镇里的姑姑家里,只能周末回到家中与父亲相聚。父亲酗酒成性,使得轩轩极度没有安全感,平时孩子姑姑经常向那亮反映孩子如何不听话,如何不懂得感恩……在听到孩子说这样的话以后,那亮决定跟“网爸爸”一同前往孩子的姑姑家深入了解。原来轩轩姑姑家也有两个孩子,由于姑姑文化水平低,三个孩子既疏于照顾又疏于教育,导致轩轩内心特别脆弱。

  随即,那亮组织“网络家庭”召开网络家庭会议。把更多的教育元素加入到孩子的网上教育中,引导孩子理解姑姑的辛苦并建议孩子适当分担姑姑的家务。果然,孩子反映:帮姑姑从院子里把柴火运到屋里那一天,姑姑在做饭的时候比以往温柔了,并且特意做了他爱吃的火腿肠炒鸡蛋。从此孩子与姑姑的关系变得缓和了,姑姑也极少再向那亮抱怨孩子。

  从点滴呵护孩子,从生活帮助孩子,解决孩子生活中的小麻烦,那亮是孩子们眼中会“读心术”的网妈妈。

  疫情期间,线上沟通,解决特殊家庭难题

  由于疫情导致的封村,孩子小家没有户外活动的机会,只能蜗居在家与相依为命的爷爷整日相对。老人因固有的教育方式让小家原本就烦躁的心理更加压抑,老人也因为疫情的原因容易发火。所以在与爷爷因为晚饭吃什么而发生矛盾后,趁爷爷不注意的时候离家出走了。因为夜晚寒冷,小家去了邻居处,任凭爷爷怎么劝说都不肯回家。最后无奈的老人找到了“网妈妈”那亮。因为孩子对“网妈妈”有信任的基础,加之平时对孩子在网上的教育,所以在那亮询问孩子几个问题后,孩子由原来的理直气壮变得不再出声,最后在那亮的说服教育下,孩子跟爷爷道了歉,并随爷爷回到家中。此时距离孩子离家出走已过去了将近40个小时。

  正是在线上对孩子的暖心陪伴,加之将网络在项目中合理运用,在特殊时期通过网络解决留守家庭的特殊问题,疫情期间,为特殊群体儿童提供了最适宜的陪伴与支持。

  不忘初心,与爱相伴,网上发起号召关爱山里娃

  自项目实施以来,那亮一直为项目进行优化,将更多适合网络项目的因素运用到计划中,她在线上组织志愿者提前学习家庭教育理念,积极联系村镇学校,担任对接、了解留守、困境、单亲家庭以及事实孤儿的真实情况,为孩子对接更多“网爸爸”“网妈妈”组成线上家庭,成为幸福网络家庭的支持者与陪伴者,与众多网络志愿者一起,为留守儿童提供网络上属于自己的童年乐土。

  那亮只是“我在山里有个娃”网络公益项目中的一员。该项目实施过程中,有众多像她一样连着网络、隔山跨水为孩子提供关爱与陪伴的志愿者。有些志愿者可能与孩子素未谋面,孩子也不知道网络那头的“网妈妈、网爸爸”生活中真实的样子。尽管如此,爱不会因为距离而减少,陪伴不会因为方式而变味儿。如今,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到了“我在山里有个娃儿--牡丹江山村儿童关爱行动”,孩子们必定在“网爸爸、网妈妈”的关爱与呵护中披荆斩棘,茁壮成长!

责任编辑: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