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搜 索
绥滨县:产业扶贫促增收 “金字招牌”家喻户晓
2020-10-22 14:37:27 来源:东北网  作者:王春颖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东北网10月22日讯 (记者 王春颖) 22日上午,“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七场——绥滨县专场举行。

  近年来,绥滨县坚持强县与富民并举,产业带贫作用更加显著。发展了一批“接地气”的扶贫产业,如光伏、大鹅养殖、菜园经济、电商等等,每户贫困户都有2项以上产业链接,户均增收3500元以上;实施了一批“前景好”的产业项目,搭建了强县富民产业的四梁八柱;培育了一批“带动强”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阵容不断壮大,带贫作用日益凸显。

  培育“带动强”龙头企业

  “在多年的脱贫攻坚工作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为贫困县、农业县只有引进龙头企业,才能盘活一方资源、造福一方百姓。”鹤岗市委常委、绥滨县委书记韩秀琴介绍道。绥滨县抢抓世界500强企业中粮集团帮扶契机,引龙头、建公司、兴产业,组建了中粮贸易(绥滨)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蹚出了“让贫困户当股东”可复制的产业脱贫新路子。

  中粮贸易(绥滨)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股权为纽带,坚持市场化运作,吸纳农户带地入社、土地托管,建立起“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土地入股分红、入社务工增收、公司带动分红”的方式,实现带贫益贫。目前,公司两年三次共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股东分红1700余万元,年分红最多的一户超万元。

  公司立足于“产加销储”全链条发展,坚持产业化运营,实行订单化种植,推行标准化加工,打造特色化品牌,成功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当年投产、当年盈利。公司通过增加仓容、缩短运距,实现“去中间化”,为农户节省了运费、减少了差价,两年累计收储稻谷63万吨,仅此一项就实现农民年增收1300万元以上。

  公司坚持以销定产,大力推动订单种植,实现了“产前、产中、产后”的全链条降本增效,亩节本增收60元以上。两年来累计签订水稻订单种植面积45万亩,带动全县发展绿色水稻种植百万亩,生态立体共作基地面积发展到32万亩。

  发展“接地气”扶贫产业

  据绥滨县委副书记、县长孙连昌介绍,绥滨县凭借地缘及自然条件优势,非常适合发展大鹅养殖,农户对于肉鹅养殖的经验也颇为成熟。

  “鹅产品市场需求大、生长周期短。为此,我们确定了‘以鹅兴业’的发展思路,在扩规模、延链条、创品牌上持续发力,全速推动‘鹅经济’发展。”孙连昌说。

  绥滨县采取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基地牵动的模式,加快推动肉鹅养殖由单兵作战向集约化发展转变,设立了畜牧产业发展基金,建设了年孵化能力百万只的鹅雏孵化厂和29个优质肉鹅养殖基地,辐射带动全县肉鹅饲养量突破180万只,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完善养殖体系。引导有意愿的贫困户参与肉鹅养殖,采取自养、托养、代养模式,融入产业发展链条,实现了带贫增收。

  为有效解决原畜原卖、质优价低的问题,绥滨县还建设了年可加工熟食大鹅60万只的北方生态鹅园,培育了全省东部地区最大的肉禽产业基地,年可加工肉鹅200万只,累计实现产值1.5亿元。通过多年培育,从养殖到加工的链条式“鹅产业”,已经成为产业富民的新引擎。电影《我来自北京》之《铁锅炖大鹅》《过年好》在绥滨取景拍摄,“绥滨白鹅”成为家喻户晓的“金字招牌”。

  小菜园扶贫产业“变废为宝”促增收

  近几年,绥滨县将菜园经济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引导农民种植鲜食玉米、时令蔬菜、杂粮杂豆,形成了有特色、成体系的“小菜园”扶贫产业模式。

  开发闲置资源,“变废为宝”促增收。充分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育秧大棚发展菜园经济,既让贫困户通过种植蔬菜、村集体大棚发包分红、季节性务工增收,也让乡村面貌得到显著改善。

  推动规模发展,“抱团取暖”闯市场。大力推动“小菜园”规模化发展,打造了绥滨镇傲来村蔬菜专业村、忠仁镇建边村鲜食玉米特色村、北山乡古城村食用菌基地村等等,全面提升了“小菜园”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风险抵御能力。积极融入“旅游强省”战略布局,大力推进农旅融合发展。重点打造凤仪村“咱家菜园”、宝山村“私家菜园”等模式,“小菜园”成为市民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积极拓宽市场,“线上线下”齐发力。在线下,推广“我在绥滨有块园、我在绥滨有亩田”私人订制模式,设立了鹤岗市“绥滨菜店”、哈尔滨“沃野丰年”直营店,积极对接商超、餐饮店、机关企事业单位,消纳了大部分农产品。在线上依托“农把式”“公益绥滨”“中粮贸易扶贫产品线上销售商城”等平台,拓宽销售渠道,电商线上交易额连续三年突破亿元大关。

  目前,绥滨县全县村屯“小菜园”有效利用已实现全覆盖,这两年,仅鲜食玉米和庭院果蔬就带动近90%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年增收600余元。通过大胆创新、多点发力,“小菜园”产业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大产业”。

责任编辑:杨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