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网1月25日讯 红马甲来了!红马甲来了!边陲黑河,疫情袭来。为了家园无恙,同胞安康,黑河义工不惧险情,冲在一线。
核酸检测,他们来了;疫区防控,他们来了;小区执勤,他们来了;接送医护人员,他们来了……
谁没有妻儿老小,谁不怕生死考验?在险境面前,他们想到什么?义工郑磊说:“没想那么多,我报名时,就说了句,我儿子13岁,父母健康。”
言外之意,万一我身遭不测,父母可帮我带孩子。
红马甲来了!人们自动让出一条通道
去年12月29日晚,义工协会会长崔爱虹手机响了,话筒里传来爱辉区花园街街道书记急促的声音,全员做核酸,紧急求助,快来增援……义工们迅速集结,几分钟后赶到黑河体育馆。
原来,爱辉区出现新冠病毒确诊病例。
当晚,全民做核酸检测。“义工来了!让义工先走!”不知谁喊了一句,人们闪出一条通道。
让义工先走!这是对义工的最真挚情感,对义工莫大的信任,这是对义工殷切的期盼!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人猝不及防。义工们协助街道社区等部门维持现场秩序,耐心地解释、安抚、劝导,从午夜到凌晨,他们马不停蹄,嗓子喊哑了,衣服湿透了,累得双腿发软,汗水把护目镜打湿了。
经过多方努力,核酸检测现场秩序井然。三天,完成了16万人的核酸检测。
几天后,第二轮核酸检测开始。在每一个检测点,都有义工们的身影。
义工马建军保留着这样一个视频,一双冻得发白的手,冻得肿胀的手指,这是同伴贾凤明的手。1月1日,义工们去当引导员,寒风刺骨,可无人退却。记者采访时,许多人都异口同声地说,“我们没做什么,别写我。”
应急工作,有风险,你去吗?我去,我去,我去!4岁女孩写下一则条幅,“上下同心黑河加油”
去年12月30日,黑河进入应急状态……义工们组成抗疫突击队,进入首例确诊患者居住的学府佳苑小区。
报名时,义工们争先恐后,我去,我去,我去!
宋欣对12岁的女儿说,妈妈要去工作,你自己做饭行吗?女儿回答:“我行,妈妈,你一定要小心。”
义工李智红逐一给突击队员打电话,这次去,有一定风险,你去吗?
我去!为节省防护服,一天到晚,不能喝水,不能吃东西,你还去吗?
我去!你的家人如不同意,你还去吗?我去!李智红说,她一次次被感动!义工,这个名字,让她骄傲。
学府佳苑有4栋楼,150户居民。义工张志伟在上海一家跨国公司做销售,去年,父亲猝然离世。疫情,让他失去了见父亲最后一面的机会。在这次的疫情防控中,一个男孩一句话,让他流下了泪水。男孩说,“叔叔,我什么时候能岀去?”他一下子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一定要击败病毒!他一户户排查,一次次搬必需品。
宋欣,一位36岁的母亲,朴实善良,她一再谢绝记者采访,“我没做什么,真的!”宋欣体重190斤,脱下棉服,勉强套上大号防护服,她上楼,贴封条,再上楼,送粮送菜,几个来回,便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一出门,寒风刺骨,吹的透心凉。她戴着胶皮手套,喷上消毒液,手冻得失去知觉了。李智红患有双侧肾结石、一侧肾囊肿。医生叮嘱,按时服药,多喝开水,注意休息。她不能休息,去年12月29日晚,她接到通知,打车去一中体育馆,一直忙到凌晨两点半,翌日清晨,又去给居民送食品。自己却忍饥挨饿,连续8个小时没吃没喝。她忍着腰痛,手拎重物爬楼,带病坚持了5天,直到突击队换岗。
冰天雪地,值守,寒风凛冽,值守,为了家园无恙,百姓安康,我们坚守!
1月2日,义工们兵分十路,奔赴龙滨嘉苑等十个卡口,协助街道社区及有关部门值守。
最初,没有保暖房,他们伫立在寒风里,对每位进出的居民询问,有通行证吗?扫码了吗?有核酸证明吗?有介绍信吗?一遍遍询问,一次次扫码,一张张查验。冰天雪地,寒风刺骨,不几分钟他们就冻透了,足暖贴都冻得失效了。
龙滨嘉苑1280户,4000多居民,每天平均出入800多人。
义工邵海燕患有咽炎,值守时,一天不停地说话。很快,她咽炎犯了,嗓子疼,常常在凌晨疼醒,难以入睡。
老义工程宪珍的儿子刚做完脊椎矫正大手术,穿衣、穿鞋、端茶倒水都需要照顾。卡口执勤不能耽误,有人劝她,值勤,不缺你一个,儿子康复,是一辈子大事。她说,儿子重要,卡口值勤也重要!第二天,卡口又出现她的身影。如果没有疫情,这位妈妈,也许守着儿子,享天伦之乐,如今,她为了更多人的安全,无怨无悔,坚守到底。正如一位义工所言,他们都是平民百姓,没有豪言壮语,可他们有大爱之心。当家乡有困难,没有理由不冲上去!这就是对黑河市义务工作者协会行动口号的最好诠释——“我们家乡我们建,我为家乡做贡献”。
好人车队逆风而行,去透析的老人、赶飞机的大学生、去工作的白衣天使,不约而同地说,谢谢你,好人义工!
为防疫情扩散,市区公交车停了,私家车停了,出租车停了。
1月2日,经有关部门特批,疫情期间,义工好人车队可正常通行,无偿为医护人员、患病居民服务,车队风挡玻璃上,贴着通行证“黑河义工协会疫情应急救援”。
好人车队24小时待命,随叫随到,有求必应。
寒冬腊月,夜半三更。“有任务,谁去?”“我去,我参加,算我一个”,好人车队好人多。
1月6日,市区大公馆一位老人需透析,打不到车。张志伟闻知,立即驱车赶到,老人开口便说:“孩子,谢谢了,我付你车钱。”“我不要钱,阿姨您需要车,尽管喊我。”老人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硬塞给他两个苹果,“孩子,吃吧!快吃,我洗干净了。”
1月5日,他送去工作的医生去二院,看
到路边两人站在寒风中,打不到车,返回时,她们依然站在那里。
“你们去哪?”“机场,5点半的飞机,怕赶不上了。”女孩带着哭腔。
张志伟说,“快上来,我送你们。”原来她们是母女俩,去二院取核酸报告,结果,误了去机场的大巴。
后来,张志伟收到女孩的微信红包,“哥,给你的一百元油钱,请收下!”
“不用,我是义工,应该的。”
在这个寒冷的冬天,义工义举,让这对母女倍感温暖。
女孩回复令人感动,“哥,我要以你为榜样,我也要报名参加志愿服务!”
让志伟感动的是,身边的朋友以他为荣,要求加入好人车队。
这是一份特殊的工作,没有报酬,还要搭上油钱。不分早晚,24小时待命。有时,从白天忙到次日凌晨。第二轮核酸检测,好人车队天不亮就接送医护人员。本来,好人车队分白班、夜班,在全员做核酸最紧张的时刻,有人连轴转,从早晨八点,忙到凌晨两点,他们全副武装,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不敢喝水,不能吃饭,回家累得不想说话,倒头便睡。
义工郑磊家住六楼,忙得忘了关水龙头,结果,跑水了,淹了五楼,殃及四楼。当邻居得知,郑磊太忙,在做义工,便说了句,你忙吧,没事,不再追究了。
在郑磊的感染下,她13岁的儿子连连请缨,“妈妈,我也要上一线。”传播大爱的义工,感动着别人,传递着正能量。
我们不年轻了,上不了一线,但也要出一份力,我们要捐款!
1月1日,义工老年组发出倡议,家乡抗疫,人人有责。年轻义工冲上一线,我们也要做出贡献。
倡议,一呼百应。义工踊跃,家人响应,朋友参与。李春艳没工作,生活困难,为了抗疫,二话没说,捐;韩超第一次抗疫已捐千元,这次再捐;亓中慧捐了,他家人也捐。
老年义工善举,感动了许多年轻义工。义工邵海燕说,忙碌一天,当看到群里的捐款留言,顿时泪水涌动。
有位义工,捐了40多台双向窗口对讲机,用于抗疫。他是一家企业普通工人,收入一般,一台对讲机要几百元,他花了一万多元。有些单位要付钱,他说,“不要,我不会要的。”让人感动的是,他再三说,不要写我的名字,要写就写义工!
义工王万霞,是爱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氏五寒艾灸正骨传承人,1月18日,捐了两箱艾条,每箱一千一百根。疫情结束后,她还要为义工免费正骨,为了义工的康健,她要尽微薄之力。
义工善举,感动他人。市民杨云龙送来一箱口罩和面屏,此前,他还捐岀500台血糖仪。
值勤义工,你们的午饭,我们姐俩包了!
疫情来了,胡欣、胡芳姐俩冻货店暂停营业,她们也想为抗疫做点贡献呀!
姐姐参加义工抗疫突击队,妹妹去卡点值班。
1月8日早晨6点多,义工来了,到卡点值守。
胡芳去问,“你们吃饭了吗?”“没有。”一会儿功夫,热腾腾的饺子送来了。“今后,你们的饭,我们包了。”
姐俩手艺不错,午饭一荤两素,炖鸡、鱼、排骨、红烧肉轮番做。
义工们吃着香喷喷的饭菜,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胡芳说,“其实,我们没做什么,义工真的很辛苦,他们能吃到热乎乎的饭,我们心里很舒服。”
是啊!心里舒服,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岀了无数人的心声。
记者手记
善良感动着善良,爱心凝聚着爱心,义举呼唤着义举!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我不知道他是谁,可我知道他为了谁?”义工,在这场战役中,收获多多。会长崔爱虹说,我们感动了别人,别人也感动了我们,未来,会有更多的人加入义工之列。敬礼!可爱的义工,铭记生命中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