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26日讯 不知不觉,新春佳节的脚步已经走来,再过半个多月,年就到了。
每每此时,夜幕降临后,街头巷尾焚烧纸张、祭祀已故亲人的场景就会大肆出现。今年这个时节,文明绿色、低碳环保的祭祀方式您做到了吗?
接连几天,记者通过夜晚走访发现,较往年相比,烧纸现象明显好转了许多。
曾几何时,街头巷尾祭祀场景不堪入目。天色渐暗,手拎烧纸的人们遍布各个角落,选好适宜的地点,就地画圈,开始了他们的祭祀行为。
顷刻间,火光冲天,纸灰飞舞,城市上空烟雾弥漫。第二天清晨,当市民行走在街路时,被烧黑的地面污迹斑斑。
类似祭祀方式可谓形式多样,诸如纸扎的牛、马,纸扎的彩电、冰箱、豪宅等等,已经成了清明祭祀的家常便饭。
据了解,几天前,双鸭山市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发出公告,禁止在道路、广场、居民区、公园、风景区、林区、草原等公共场所和野外进行焚烧冥纸冥币等祭祀活动。积极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祭祀新风。倡导网络祭祀、家庭追思等文明安全的祭祀方式悼念缅怀逝者。要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告知在外(含境外、省外)亲人,疫情解除之前不要回乡参加祭祀。城管部门、林草部门做好城市道路、公共场所和林区、野外祭祀人员的管控工作。对违反规定进行祭祀的人员,公安部门要予以严肃处理。
有了硬性的规定和市民们思想观念的提升,文明祭祀之风大为好转。
双鸭山市的张先生去年这个时候是到山上的墓地去祭祀,拿着几大包烧纸等麻烦不说,更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今年不一样了,张先生和妻子在家为亲人建立了祭祀网站,通过网络祭祀,用他的话说:“既环保、又省钱,值得提倡。”
采访中记者发现,如今市民祭祀的观念与往年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已不再以焚烧纸钱、燃放鞭炮等方式祭祀逝去的亲人,而是采用了更文明、更环保的方式寄托哀思。
为逝去的亲人植一棵树,既起到了怀念亲人的目的,又可以美化环境,利国利民。
中国人一直讲究“入土为安”,这直接导致城市的墓地越来越贵,墓园越来越拥挤。其实这种传统也可以改进。比如说将骨灰埋在一棵树下,后代看到了郁郁葱葱的大树就会想到自己的先辈。有的地方提倡公园式的墓地,不是像传统的墓地那样全部是墓碑,让后人在一种优美的环境中纪念亲人。
说到祭祀先辈,80后的小李更有着自己的方式——利用手机祭扫。他说:“手机祭祀好处很多,可以写写自己对亲人的感受,还可以设计一些喜爱的画面,一举多得。”
其实网上祭扫跟到墓前祭扫一样,给逝去的亲人上香、上贡品、点歌、鲜花,都能在网上做。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同样可以与逝者进行心灵与精神的交流,同样可以达到祭祀的目的。
送上一束鲜花,栽上一棵小树,写上一篇感人的文章……既庄重,又节约了资源,净化了环境,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更符合现代社会文明的要求。
《帮办》倡议,告别陋习,提倡绿色祭祀。让我们以环保的方式追忆故人,洗去烟尘,用健康文明的方式表达缅怀之情,其实,文明祭祀,我们可以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