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牡丹江
搜 索
牡丹江市农业“压舱石”作用进一步显现
2021-02-01 16:37:44 来源:牡丹江晨报融媒体  作者:张建华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东北网2月1日讯 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360.5亿元,可比价同比增长4.9%;第一产业在第三季度即实现由负转正,全年一产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23.7%,达到197.3亿元,同比增长4.9%,高于全省平均增速2个百分点,排名第1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729元,位居全省第一,实现“十八连冠”。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202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担当作为、攻坚克难,全力统筹疫情防控和保障农业生产,农业“压舱石”作用进一步显现,为全市经济持续加速复苏,主要经济指标实现转正目标贡献了一产力量。

   据了解,过去的一年,全市农业农村保持了稳中有进的发展势头,种植业方面,总产值实现260亿元,同比增长6%,生产总体稳中有增,第二季度即实现由负转正。其中,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稳定增长,202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9.4亿斤,增长0.1%,产值比上年净增12.1亿元;经济作物产值持续上升,产值实现177.3亿元,比上年净增11.7亿元。畜牧业方面,养殖生产恢复性增长,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有效、无疫情发生,肉蛋奶等畜产品产能基础稳定,市场供给充足。受畜产品价格拉动,特别是以生猪为主的主导品种产品价格延续高价位,畜牧业产值实现78.2亿元,同比增长3.1%。农业其他方面,渔业生产全年产量达到1.8万吨,同比增长5.4%,产值实现3.2亿元,同比增长15.1%;林业产值实现4.1亿元,同比增长3.6%;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由于疫情影响和抵御台风,农业用工、农业机具等投入增加,产值实现15亿元,同比增长5.5%。

   而上述成绩的取得则得益于我市推进农业经济发展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全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坚持以“藏粮于技、藏粮于地”为理念,持续增强农业生产设施装备及科学技术支撑保障能力。高质量完成32万亩高标农田建设项目,田间生产基础设施水平显著提升;持续加大先进适用农机推广力度,年内农业机械化率达到96.93%;落实农业“三减”综合应用技术、玉米优质高产综合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十大农业重点推广项目2265.7万亩次,11个省级农业科技集成与创新基地辐射源作用持续放大。2020年,粮食作物面积达到962.1万亩,较上年增加19.3万亩,同比增加2%,玉米、大豆、水稻和其它粮食作物分别达到481.6万亩、374.8万亩、75万亩和30.6万亩,全市粮食产量达到59.4亿斤,实现“十七连丰”。

   同时,我市坚持以发挥特色产业比较优势为主导,持续壮大食用菌、蔬菜、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为全面提升农业经济质量和效益蓄势增能。围绕食用菌产业,重点扩大棚室基地规模,拓展食用菌产业设施技术优势,2020年,全市食用菌规模达到23亿袋(块);围绕蔬菜产业,瞄准出口和南销市场,积极推进棚室建设和高效品种种植,带动蔬菜产业提质增效,蔬菜面积保持在27万亩以上;围绕中药材产业,全力抓好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促进中药材产业高质快速发展,2020年,全市中药材种植新增7.1万亩,总面积达到20.4万亩,产值15亿元,种植面积5000亩以上的品种达到11个。坚持以向规模与质量要效益为重点,在实现重大动物疫病“零发生”目标的基础上,重点培育生猪规模养殖场户,努力保持畜牧业“产量稳、产值增”的发展态势。2020年,全市生猪存栏84.08万头,同比增长14.52%;肉类、禽蛋、奶类总产量分别达到13.44万吨、4.84万吨、2.29万吨,呈现快速恢复性增长趋势,畜牧业总产值实现78.2亿元,同比增长3.1%。

   我市还坚持以“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为路径,积极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生态养殖,水产养殖总产量由负转正,渔业生产呈现绿色高质量发展;并加快农村改革成果转化运用、经营销售模式创新及示范载体打造,为农业经济发展注入全新动能。

责任编辑:强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