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庞启亮 在高寒地区“种出”羊肚菌
2021-02-02 11:03:17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闫捍江 刘大泳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黑龙江日报2月2日讯 “棚里湿度一定要达标,温度要稳定,不要种太早了,否则会生杂菌。”大兴安岭农林科学院食用菌研究室主任庞启亮忙着与塔河县鑫旺食用菌种植农民合作社反复沟通,通过视频确认春季羊肚菌播种大棚场地选择、播种季节、播种方式。

  眼下正是羊肚菌筹备春季播种的关键时刻,出于疫情防控安全考虑,庞启亮不能现场指导,只能通过手机视频再三叮嘱:“种菇时温度和湿度一定要控制好。”

  羊肚菌是一种珍稀食用菌,因其菌盖表面凹凸不平、形似羊肚而得名。由于经济价值极高,人工栽培羊肚菌一直是大兴安岭农林科学院食用菌团队重点攻关的技术难题。作为项目负责人,2015年,庞启亮专门到四川学习并引进羊肚菌大田栽培技术。同年8月,在培养箱内进行试验栽培,从土壤选择、菌种用量、营养袋摆放到培养环境调控等方面进行试验设计。

  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反复。2017年春季,庞启亮带领研究团队终于栽培成功,亩产鲜菇368斤,羊肚菌首次成功在高寒地区实现当年播种、当年栽培出菇,填补了我省高寒地区羊肚菌人工养殖技术的空白。

  攻克技术难题

  跑山林、进基地、搞实验,风华正茂的庞启亮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一头扎入食用菌的研究中,迈开了走向“菌类人生”的脚步,对菌种的繁育和生产如母亲对婴孩的呵护一般。

  为了攻克人工栽培羊肚菌的技术难题,那段时间,庞启亮吃住在实验基地。烟囱堵了,他爬上10多米高的烟囱,将烟灰清理干净;为保障灭菌效果,每天工作到凌晨,逐个巡视灭菌锅,所有温度正常后才去休息;作为团队带头人,他根据成员专长分工,想方设法调动每一名成员的工作积极性,统一细节标准,及时调整研究重心。

  “这其中任何一个步骤出差了,羊肚菌就可能不出菇了,那么整体研究链条就拦腰折断,就没有办法继续深入研究了。”庞启亮说。

  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攻关取得了重大突破,经过培养室内人工可控栽培试验及基地大棚内播种试验,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羊肚菌在高寒地区首次栽培成功。

  研究成果目的是应用于生产。基于这一认识,通过科技特派员、科普之冬、科技下乡、全民创业等多种方式,庞启亮带领科研团队深入县区局各大菌种厂和种植户,就食用菌生产的关键环节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帮助种植户解决生产中的突出问题,完成4.2万袋毛尖蘑和1.5万袋羊肚菌营养袋制作。

  2018年,大兴安岭樟岭森林经营所(管护区)发展管护区经济,开始种羊肚菌。在庞启亮的指导下,他们建起了2600平方米的食用菌养殖基地,完成20栋大棚羊肚菌的种植,用已废弃桦树锯末为原料基础,年产羊肚菌、花菇、毛尖蘑等食用菌100万袋,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收益,成为大兴安岭羊肚菌的种殖大户。

  挑起研发重担

  大兴安岭农林科学院珍稀食用菌栽培实验里,各种实验器具以及食用菌袋摆放有序。庞启亮正忙于中央引导地方科技专业项目——松杉灵芝二级菌种的课题,目前已完成了357袋菌种培育工作。

  “这些菌袋开春之前就得移植到大棚里去。”庞启亮说。

  随着大兴安岭转型发展的步伐加快,庞启亮团队已经把研究重点从常规品种调整到珍稀菌类研究,并展示出可喜的势头。目前,他们已先后采集到大兴安岭大型野生食用菌菌株48株,掌握了大兴安岭野生分布的松杉灵芝、离褶伞、桦褐孔菌、羊肚菌、密环菌生物学特性和适宜的生长条件,实现了松杉灵芝原生态栽培。几年来,累计示范推广“兴安1号”黑木耳新品种2000万袋,实现产值7440万元。

  今年38岁的庞启亮,2010年从东北农业大学硕士毕业来到大兴安岭农林科学院从事食用菌研究工作开始,就与“食用菌”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启了追求学术研究的梦想。如今已参与省部级项目4个,主持地级课题6项,成为林区科研团队的带头人。

  在食用菌世界里,一项又一项科研成果书写着庞启亮10年来为之付出的努力和成就:“黑龙江省丰收计划一等奖”“大兴安岭地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先后被国家林草局、省政府、地区行署授予林业行业“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和“大兴安岭地区创新突出科技带头人”等。

  庞启亮说:“我是被大兴安岭前沿的食用菌选育栽培技术吸引到这里来的,院里在资金和技术上全力支持保障,在这里我实现了科技兴农的梦想。”

责任编辑:强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