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2月6日讯 自贸试验区是中国推动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的枢纽,是打通“双循环”堵点、推动更大范围改革开放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定位于“打造俄罗斯及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中心枢纽”,承载着国家在我省的改革开放战略和适应新发展格局的需要,发挥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促进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的枢纽作用,对于全面落实中央关于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建成向北开放重要窗口的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枢纽作用的关键是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这不仅是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流动的有序程度、快慢及范围将直接决定着双循环的质量与效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可见,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深层本质是为新时代开掘经济发展空间服务的战略决策,自贸试验区对经济双循环的枢纽作用,关键在于充分释放资源重新配置的效应,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从静态看,各国的要素禀赋影响生产力发展与贸易分工,从动态看,要素流动所引发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诱发区域空间关联效应的强化,推动了地区合理分工,促进区域经济整体发展。在要素可以跨国流动的环境下,要素的集聚与培育能力是国家竞争优势的核心。
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枢纽作用的体现
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发挥制度创新和高水平开放“试验田”的作用,对标国际先进规则,先行先试进行制度创新,吸引国际生产要素流入,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担当生产要素流动的枢纽,主要体现在“通”“畅”“达”三个方面。
“通”即生产要素顺畅流动无阻滞。打通双循环的断点堵点,建立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促进生产要素自主有序流动,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对传统要素流动的阻滞。
“畅”即生产要素高效流动有动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利用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激发要素循环的动力,释放市场动能。
“达”即要素循环遍布经济体。枢纽要四通八达,做到虚实结合、内外相辅、点面辐射,要素循环不仅要在实体经济中,还要抓住数字经济、虚拟平台的新领域,着力深化产业结构调整,要做到国内循环国际循环有机结合,不但要发展黑龙江自贸试验区,更要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双循环。
发挥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对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作用的路径
服务对外开放总体战略布局,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重塑竞争优势,我们应该通过制度创新,扫清要素流动的障碍,立足省情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复制推广制度创新的成果,自贸试验区承载着制度创新的试验作用,积极探索,先行先试,所取得的成果不光在自贸试验区内部发挥作用,还应该复制推广到自贸试验区之外。判断制度创新的成果是否适合复制或者复制是否成功的标准就是是否有助于推动要素流动。一方面把黑龙江自贸试验区在推进要素流动制度创新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复制推广到其他地区,另一方面提高吸收能力,吸纳其他自贸试验区的先进经验。
第二,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带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正在改变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布局,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由效率为主向兼顾效率、安全转变,空间布局由全球化向区域化、本土化和可控化转变,原本以东部发达地区为主体“两头在外”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模式,将逐步转变为以东中西互动、内外贸贯通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模式。我省应该抓住这个契机,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禀赋,承接价值链相应环节,构建区域性生产基地,促进东部地区高级要素向本地流动。此外,数字化平台能摆脱物理时空的约束,实现信息流、资金流的有效贯通,推动数字技术产业化、传统产业数字化,有助于构建统一的全国市场,消除要素自由流动的壁垒,打通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循环,对促进国内循环产生巨大的赋能作用。
第三,区域辐射合作,抓住自贸试验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和辐射极的机会,构建以哈尔滨为中心的“一两小时”经济圈,向南推动哈长城市群建设,向北推进哈尔滨与大庆、绥化一体化发展。以深圳哈尔滨产业园为试点,开展与其他创新片区、试验区、示范区的合作,实现“带土移植”,发展飞地经济。通过通关一体化、多式联运等形式,推动制度创新、资源和成果的共享,优化区域发展布局与资源空间配置,形成统筹发展,优势互补,协调并进的新格局。
第四,打造高水平开放门户,推动哈尔滨、黑河、绥芬河三个片区联动发展,拓展对俄经贸投资合作,加快建设面向俄罗斯和东北亚的交通物流枢纽,出台沿边开放的便利化举措,助力自贸试验区企业开展对俄经贸业务,打造中俄产业合作、金融创新、人文交流合作中心。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