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龙视新闻联播报道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跟随“红色印记——讲述龙江百年党史故事”主题调研采访团的脚步,走进哈尔滨市双城区水泉乡和尚志市元宝村,回顾革命工作者推动黑龙江土地改革运动,实现“耕者有其田”。

在哈尔滨市双城区水泉乡,有条街道叫齐云街,是纪念革命工作者齐云而命名的,齐云在双城工作期间展开的土地改革、妇女工作等,在全县乃至全省做出了表率。
水泉村村民孟庆华说,据她母亲回忆,齐云干什么工作都雷厉风行,1947年来到水泉乡放下行李,就召集积极分子,研究怎么样开展土改运动、怎么样做妇女工作。

齐云,原名齐韫,1918年出生,1938年入党。抗战胜利后,她随丈夫到东北开展工作。当时的水泉乡,壮劳力和好车马都在前线,农业生产进度严重滞后。
哈尔滨文史馆馆员赵力说,她就提出来小插犋(合用牲口、农具)比大插犋好,我们就开始迈出了农业合作化道路的第一步。

齐云的足迹遍及今天的水泉乡、临江乡等多个乡镇村屯。在她的努力下,乡亲们积极拥护土改,踊跃参军、支援前线和生产自救。
哈尔滨文史馆馆员赵力说,在农业生产那么艰苦的情况下,水泉乡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尤其生产自救方面做得风生水起。这是红色基因,这也是革命火种,播下来之后,在黑土地上生出灿烂之花。

在尚志市元宝村暴风骤雨纪念馆中,可以看到一张1936年的卖身契,当时元宝村受到日本侵略者、封建地主和土匪的三面压榨,广大农民一贫如洗。
1946年冬,元宝村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在两个月的时间里,东北联军总政治部组织的工作队,发动群众进行减租减息,反奸清算,“”砍大树、挖底产”。到1948年末,元宝屯土地改革运动基本结束。

为了纪念当年的土改运动,元宝村建设了暴风骤雨纪念馆,激励后人振兴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