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旅游
搜 索
松花江上·百年印记 | 湿地城市的生态画卷
2021-05-24 19:23:00 来源:东北网  作者:王亮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东北网5月24日讯(记者 王亮)从哈尔滨出发,沿江而下70公里处,就是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工程。它承载着交通、水产养殖、灌溉和旅游等功能。它在松花江航运发展的百年印记中,就像画卷上的一个点,按图索骥,可以探寻到哈尔滨这座湿地城市的生态画卷。

正在通过大顶子山船闸的采砂船。

  哈尔滨航运史最早可追溯到1906年,雏形始于新中国成立后市政府投资50亿元(东北流通券)购置2艘各100客位的木质汽船,开创了市区以汽船轮渡的先河。23日上午,记者跟随“松花江上·百年印记”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从哈尔滨市区坐船出发,经过近4个小时,来到了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工程。

  “该工程是松花江梯级开发的第一个项目,工程主要建设任务是以航运和改善哈尔滨市水环境为主,兼顾发电。”黑龙江省松花江航运枢纽建设运行中心运行调度科科长赵海漪告诉记者,工程设计洪水标准100年一遇。正常蓄水位116米,库容10.59亿立方米,渠化航道128公里。自2007年开始通航以来,航期内通航率达到100%。

  从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工程出发,乘车沿着滨水大道,可领略到湿地风光。

  跨越松北、呼兰两区,全长101公里的哈尔滨市松花江北岸堤防防汛抢险通道工程(滨水大道)以原有松北堤防为基础,采用堤路结合方式建设而成。哈尔滨市水务局总规划师许向明说:“哈尔滨市于2012年启动了松花江北岸堤防防汛抢险通道工程建设,至2016年全部建设完成。通过防洪、交通、景观、岸线整治、生态修复五位一体的综合建设,提高了哈尔滨市江北地区的堤防防汛抢险能力,并优化完善了哈尔滨市松北、呼兰相关区域的道路交通网络,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带动了松花江沿岸旅游产业。

一眼望不到头的“网红海”。

  如何带动?呼兰区腰堡街道永丰村就是其中的受益者。该村把握发展契机,利用网红经济,迅速打造围绕“网红海”而开发的旅游产业。

  据悉,“网红海”位于永丰村蒙古屯和西飞渔村之间的松花江段。这里江面宽阔,一眼望不到头。“网红海”的效应,给当地旅游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永丰村蒙古屯村民王文学表示,这里吃喝玩乐价格不贵,所以成为了哈尔滨夏季打卡旺地。

  当下,吃鱼宴、品农家菜、观江景、沙滩游玩已成为人们来此旅游的休闲首选。月亮湾渔村老板娘杨立莉是返乡创业青年,当初选择在这里创业除了家在这,更主要的是看好这里的旅游发展前景。她告诉记者,在这里,人均50元就能吃到非常不错的农家菜。

  城市在发展,“网红海”也在持续完善配套设施,满足游客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这里只是松花江沿江秀美的百里湿地风光一角,未来发展生态旅游业大有可为。

责任编辑:姜继周

【专题】松花江上·百年印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