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大庆
搜 索
李广余:油田上的"蓝领发明家" 小发明搞出大名堂
2021-05-28 09:01:18 来源:大庆网  作者:伏虎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老会战、蓝领发明家李广余。

  东北网5月28日讯 李广余,牛!当初被分派到还在筹建中的兰州炼油厂时,因为暂时无工作可干,许多伙伴都逛街、看电影,可他却没有荒废这段大好的时光,埋头看书学习。

  1956年,全国工资改革,实行工人考级制,李广余考过了二级、考三级、考过了三级、考四级……19岁的他,差点考了个通关!

  李广余牛的还不止这些,他发明创造无数,清华大学的毕业生都曾工作于他的麾下;在知识分子成堆的科研单位,他仍能成为行业大拿,是油田名副其实的“蓝领工匠”。

  虱子多了不咬

  1961年9月,还在辽宁老家探亲的李广余,接到了赶赴东北松辽石油勘探局的调令,登上了列车。

  萨尔图火车站,因为行李房太小,随车运来的行李,在站台边堆成了小山。下了车的人,三三两两跑到行李堆前翻找着,直到有人喊:“大家往这聚一下,报一下你从哪来,是啥工种。”

  没有找到行李的李广余,这才直起腰,随着人流向前涌去。

  李老说:“一个站在高处的干部,冲我说:‘这小伙子,你从哪来呀?啥工种?我这还惦记着行李呢,他冷不丁一问,愣了一下说,青海来,电工。那人笑了,对我说巧了,他们缺的就是电工。就这样,我稀里糊涂地上了敞篷卡车,到了地方才知道,单位叫采油指挥部输油大队电工班。

  “分了帐篷宿舍,可行李没运来,大庆那时的9月,夜晚已经很冷了,没铺没盖,也不能就这么躺在光板通铺上呀!我正发愁,来看望新同志的队长和指导员进了帐篷,一瞅我这还是个光板铺,就问我咋回事。我一五一十地一说,两位领导一人送过来一件皮大衣,一件当褥子,一件盖身上,终于可以睡觉了。

  “躺在被窝里的我,身上暖和,心里更温暖。没想到在人生地不熟的新环境,能遇上这样关心体贴下属的领导。

  “会战时期的工作和生活很紧张,每天早上3点就上班,晚上要在一起学‘两论’,回到宿舍,没说上两句话,就睡着了。第二天大鼓一敲,立即爬起来工作。工作9天休1天,如果忙起来,根本就没有休息日。

  “就这么着,我整整一个月没脱衣裳睡觉,等行李运到了,脱下毛衣用开水一烫,脸盆上面一层白花花的东西,啥?虱子呀。我还和同事们开玩笑,这么多虱子咋没咬我呀?有经验的同事告诉我,听过‘虱子多了不咬’的说法没?你长时间不洗澡,身上的微生物啥的,虱子都吃不过来,哪有闲工夫吃你?再说了,咱宋振明指挥不是说了吗,‘身上没虱子,干劲不足!’这一盆的虱子,说明你的干劲太足了!”

  工人师傅在搞技术革新(资料片)

  小发明搞出大名堂

  1962年,李广余被调到采油指挥部四矿维修队。一天,李广余和矿长史权碰了个对面。

  史矿长瞟了他一眼说:“整天跨着个工具带子,可哪晃的,你小子是几级电工呀?”

  李广余说:“我小声说六级。史矿长有点不太相信:‘再说一遍,多少级?’当他听清我是六级电工时,一把拉住我:‘哎呀,小伙子行呀,年纪不大,能耐不小呀。我得给你找点有难度的活干。’这个有难度的活,是让我发明井口加热器。

  “原来的每口注水井,都用煤炉子取暖,来保证注水口及压力表的温度,极容易发生火灾。史矿长给我一个星期,让我发明个用电取代煤炉子加热的装置,把火灾风险降到最低。

  “那时候,要啥没啥,翻遍废料堆,我发现了一卷清蜡用的废钢丝,又捡回钢筋、石棉管子和石棉绳。一个星期后,我用废钢丝做成电阻丝,再加个护罩,还配了个架子。东西做好了,拿到中3排13井上一试验,成功达到了史矿长的预设目标。

  “时任采油指挥部指挥的宋振明,听到我们矿发明出了井口加热器,亲自前来验收。看后连连说好,拍着我的肩膀说:‘小李,你为油田搞了个大名堂!’

  “之后,采油指挥部开了个现场会,把这个“注水井热保温”的发明,在全指挥部推广。年底,我还评上了‘技术革新能手’和‘五好红旗手’,涨了一级工资。

  “四矿就此成立了18人的‘技术攻关队’,让我主管,分来一位清华大学毕业的工程师给我做帮手,这让我受宠若惊。

  “一天,史矿长领我到中二注水站,叫我看两位师傅,一位转动闸门,一位看压力表,压力高了,就开一开,压力低了,就关一关,这来来回回,把两位师傅忙够呛。史矿长给我下了第二个任务,发明个‘机器人’,把这两位师傅解放出来。

  “这可比之前的发明要繁琐得多,我整天琢磨着设计方案,就连做梦,都会突然坐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在废料堆里拣来了个废清蜡绞车当变速箱,利用电动机正反转的原理带动闸门,再用电话继电器作触点,制成了一个电触点压力表。试验一次成功,用自动化的‘机器人’,把两位注水师傅彻底解放了。”

  一碗香喷喷的鸡蛋面

  1964年底,周恩来总理在第三届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

  号召一下,大庆会战工委轰轰烈烈地开展了“两高两发展”活动,即“高度自动化、高度机械化,发展新工艺,发展新技术”。

  李老说:“就在这一年,油田成立了自动化研究所,领导亲自点我的将,让我负责攻关南一矿‘两站一线远程自动化控制装置’的研发。我和油田设计院、井下研究所等多家单位的20多名技术人员,边干边设计。就在最关键时刻,我爱人给我打来电话,说家里的干打垒倒了,差一点砸到睡在床上还不到一周岁的女儿。我一听,汗都下来了。正巧,矿里的领导来工地慰问,告诉我别着急,他们帮我去办。

  “怎么办?办成啥样,我当时根本无暇去问。事后,我才知道,矿长亲自安排,把我的家搬进了红砖平房。我还有啥理由不好好工作呢?困了,往行李卷上一躺,醒了,继续工作,行李卷就一直绑着都没解开过,20多天苦战后,终于完成攻关任务。为了祝贺我们的成功,宋振明指挥半夜给我们一人送来一碗热乎乎的鸡蛋面条!”

  这之后,李广余的名气越来越大,发明创造层出不穷,被调到了知识分子聚堆的油田设计院。在这里,依然风生水起。至今,李广余还存有不少的发明专利,有待开发。

  李怀志

  红色传承:最服父亲那股劲儿

  讲述人:李怀志(李老的儿子)

  父亲是个非常爱钻研的人,他把业余时间都用在学习上,25岁时,已经是六级电工了。听他讲,那时候,他的许多徒弟不是比他年纪大,就是比他学历高,但没有一个人不服他,没有一个人不敬佩他。

  他有股子不服输的劲儿,每次领导交给他的攻关项目,他都想尽一切办法,利用大家熟知的、没想到的科学原理,解决油田上的大问题。

  这股劲儿,让他持续创新。直到退休,他仍然保持着这股劲儿,他发明了许多实用的新技术、新设备,不少发明都获得了国家实用专利。

  父亲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让我们在工作时,不怕困难,勇敢创新;我们的后代,也正传承着这种精神,在新时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