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  科教
搜 索
青年理想正当时 ——高中语文教研员刘颖异解读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作文
2021-06-11 16:41:20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6月10日,记者联系到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高中语文教研员刘颖异老师,结合多年的高中教学经验和教研经验,对高考全国乙卷的作文题进行了解析。

  一、融入立德树人的的培养目标

  教育部考试中心在《2021年高考命题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提到“……强化对学生在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品德修养、奋斗精神等方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的力度”,全国乙卷作文考查的话题与其中的“理想信念”一致,充分体现了高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育人功能。适逢2021年这一重要的历史交汇点,无论材料的选取还是试题的任务,都倡导把握时代脉搏,引导“当代青年”对理想进行理性而深入的思考。

  二、题目隐含写作主体身份设定

  相对而言,今年全国乙卷作文既没有强烈的“任务驱动”要求,也没有特定时空的“情境”设置,看起来作文试题较为传统。即便如此,审题时还是要注意“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的要求,这与2016年课标甲卷“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的要求相似,有利于考生结合各自的经历和体会,激发考生真实的思考与感受。如果考生没有结合“自身发展”而就“理想”泛泛而谈,说明并没有理解命题人的用心所在,也没有把握近些年高考作文考查的特点与趋势。

  作文试题“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中,隐含着“当代青年”这一身份设定,这与2019年课标II卷“青年学生当事人”、2020年课标II卷“中国青年代表”的身份要求一致。可以说,写作主体身份的预设,是近些年高考作文试题情境特点的一个显著特征。这既使考生有一种身份认同感,又提供了作文的写作视角。

  三、对考生思维能力提出较高要求

  作文的材料共有三句话,第一句指出“追求理想”与“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之间的联系;第二句以扬雄《法言·修身》中的比喻为例,形象生动地阐释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第三句是对文言引文大意的解释。梳理作文材料几句话之间的关系,可见扬雄对追求理想的看法无非是个例子,所以,考生要对追求理想的“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唯有如此,考生才能拓展写作思路,写作才能有足够的纵深感和拓展空间。

  四、作文立意具有一定开放性

  从命题立意来看,作文注重对考生的思维品质的考查,材料中给了与追求理想相关的诸多要素,考生要思考它们与实现理想的关系。当然,在立意方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考生可以借助扬雄的看法来谈如何实现理想的心得体会,如修身、矫思、立义、奠而后发……以及它们的关系;也可以谈自己对实现理想诸多要素及其关系的理解和认识。作文材料为考生提供了一定的写作思路,同时又赋予了考生广阔的构思空间,利于考生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当然,这对考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考查了综合辨析、逻辑推理等关键能力。

  刘颖异老师强调,“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提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对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视……有力地推动了高考作文考查时“做人”与“作文”的统一。今年全国乙卷作文的写作,考生要联系自身实际,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相结合,表达自己坚定的理想信念,更好地体现时代特点,充分展现自己的综合素养和写作水平。

责任编辑: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