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龙视新闻联播报道 1945年8月20日,伴随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凯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地方人民广播电台——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诞生了。作为共和国人民广播“长子”,一代代黑龙江广播人在党的领导下,燃烧着激情、奉献着青春,用忠诚和智慧谱写了一部气势如虹的广播事业发展史,为历史和时代留下深刻的声音印记。

用声音记录时代变迁,传递民生关怀,一道道无形的电波成为黑龙江人民的温暖陪伴。而要寻找黑土地上那划破长空的第一声,还要追溯到1923年。

原黑龙江广播电视厅广播电视研究室主任、高级编辑 陈尔泰
刘瀚把无线电话机的发射机改成广播发射机,在满洲里街13号这个地方作为广播电台,1923年1月1号,就开始了广播。

作为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使用中文和俄文两种语言,每天广播两小时,设置了新闻、商情、戏曲、气象等节目。诞生不久的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与共产党人合作,创建了哈尔滨通讯社,成为党的宣传阵地。



原黑龙江广播电视厅广播电视研究室主任、高级编辑 陈尔泰
陈为人和李震瀛提供当地的新闻稿件,在这个意义上说,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就已经直接播送了我党的新闻稿件,宣传了党的主张、方针政策。哈尔滨党组织的建设、发展党员最初的线索是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来的,哈尔滨跟共产国际交通线的联系,也是跟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的俄国人发生的联系。
“九一八”事变后,日寇占领了哈尔滨,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被改名为哈尔滨放送局。黑龙江广播人在党的领导下、在永不消逝的电波中,冒着生命危险创办反满抗日广播节目。1945年8月20日,中国共产党代表刘亚楼协同苏联红军接管放送局,改名为哈尔滨广播电台,黑龙江人民广播事业从此翻开了第一页。


在哈尔滨市松花江街,七十多年前,黑龙江人民广播就是从这里发出了第一声。当时,电台的宣传方针就是把群众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经常会转播一些群众大会实况,播送讲演讲话,进行直接生动的宣传。李兆麟同志就多次到广播电台进行讲演,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原省广播局局长、黑龙江电台台长 林青
开始曲想用一个解放区歌曲,可是当时没有录音,又不能生产唱片。我们有一个播音员叫陶书琴,她既播音又会弹钢琴,就决定由她弹奏这个曲子,在每天的早晨、中午、晚上,这三次播音都是她来弹。


原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 刘丹
最早的时候还是钢丝录音,这个录音机有五六十斤,一个人都拿不动,得两个人抬着,冬天在室外录音,录不了多一会儿,电池就冻了,有时候都是准备两套录音设备,用大皮袄给捂上,这套机器在录音的时候录着录着不好使了,赶快再拿另外一个大皮袄里的录音机再录,就这样得折腾多少遍,才能把声音录好。
几经更名,多次转移,这座人民的广播电台一路跟随党中央,见证新中国从荆棘走向光明。


原省广播局局长、黑龙江电台台长 林青
开国大典的转播要在哈尔滨八区公园举行,这是一件大喜事,转播之前喇叭就生产出来了,然后就在市内、会场上安装,在大街上安装,迎接十月一号实况转播。毛主席的声音很响亮,传遍了哈尔滨市。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开始抗美援朝战争。黑龙江作为坚实的后方基地,不仅积极组织和动员群众恢复和发展生产,支援前线,还通过广播节目将大量来自朝鲜战场的捷报、书信以及消息播送出去。1952年的冬天,上甘岭战役打响,前线的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听到了《谁是最可爱的人》。


原黑龙江广播电视厅广播电视研究室主任、高级编辑 陈尔泰
有一个战士给播音员姒永晶大姐来信,并且寄来一张上甘岭的照片,朝鲜战场的志愿军战士受到极大的鼓舞,国内老百姓对于我们最可爱的人的了解和支持以及抗美援朝的劲头越来越大,这就是广播的效果。

从当年设备简陋、条件艰苦的单一电台发展成为如今装备先进、覆盖广泛、队伍庞大的现代化融媒体传播平台,黑龙江的人民广播事业历经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始终坚守党和人民号角的角色定位,薪火相传,声声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