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牡丹江
搜 索
东北老航校:追梦空天的起点,人民空军的摇篮
2021-06-22 09:56:16 来源:牡丹江新闻网-牡丹江晨报  作者:李昕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编前话

  那一抹最亮的红,融入牡丹江的血脉。

  牡丹江,这座英雄的城市,作为中国共产党较早开展革命活动的地区之一,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一直以来,牡丹江都将这些红色遗址、红色传统、红色精神内化为城市精神的最强底色,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推动城市发展。

  东北网6月22日讯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第四届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即将在牡召开之际,本报特别策划推出“庆祝建党100周年专题报道·探溯牡丹江红色旅游的历史基因”,讲述雪城大地的热血事迹,重温中华儿女的革命历程,激励更多党员群众牢记初心,不断汲取奋进动力,塑造牡丹江红色旅游城市的靓丽名片,开创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6月1日,牡丹江市西安区温春镇,伴随着嘹亮的军号声,目前国内最大的人民空军摇篮纪念馆正式揭牌。一幅幅画像、一个个老物件,见证了人民空军起飞地——牡丹江,这座红色旅游城市拥有的一段辉煌历程。

  这是一座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老航校的后代们赶来了,他们心潮澎湃,现场讲述了马拉飞机、直上高教、酒精代替航油等一个又一个世界空军建设史上的奇迹,他们要把东北老航校精神作为弥足珍贵的“传家宝”传承下去。

  这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牡丹江的小朋友们赶来了,他们虚心聆听,深刻感受了东北老航校的建设者们在战争废墟上建校、在炮火硝烟中起飞、在共和国晨光中展翅的艰辛,并在幼小的心灵里悄悄种下了航空报国的种子。

  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校长常乾坤之子常砢,向记者介绍东北老航校的历史。

  空军之梦

  赶路者心中必有梦想,追梦人脚下定是征途。

  “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勇于献身,开拓前进。”走进人民空军摇篮纪念馆,16个醒目的大字,最先映入眼帘。

  “这是我父亲守护一辈子的东北老航校精神。”专程从北京赶来参加人民空军摇篮纪念馆开馆典礼的71岁的常砢,在“东北老航校精神”展板前驻足许久。常砢告诉记者,他的父亲是常乾坤,1945年9月,中央派常乾坤等30余名航空技术干部,分批从延安前往东北,为创办航空学校做准备。“临行前,毛泽东主席亲自接见了他们,指示在东北创办航校是人民创建航空事业新的开端,是为建立人民空军做准备,无论如何要把它办好。”

  天降大任,光荣的事业交给了老航校,同时也把艰苦的条件赋予了老航校。

  常砢现任东北老航校研究会会长。他介绍,1946年3月1日,中央在通化成立了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任命他父亲常乾坤为校长。当时,共有搜集到的各类飞机120架,飞机发动机200多台,经过修理有30至40架飞机可以使用。草创未就,国民党军队向东北大举进攻,学校被迫紧急转移至牡丹江海浪机场。

  老航校从空中和地面由通化迁往牡丹江,“火车行进到老爷岭山坡,一个火车头无法拉动列车继续前进,必须有另一个车头挂在火车尾部同时向前推,才能翻越老爷岭。但在荒山野岭无法找到火车头,于是大家就都下了火车,一起喊着口号用双手去推火车。就这样,火车一点点向前移动,大家被汗水和尘土弄成了大花脸,像是从地下钻出来的挖煤工。这列火车拉完一趟,又掉头拉第二趟、第三趟,直至把所有物资器材拉上老爷岭。”常砢一边指着墙上挂的“世界奇观人推火车”图片一边说,当时,老航校条件艰苦,给飞机轮胎打气只能用“气管子”,几架飞机共用一副螺旋桨……但在这种条件下,老航校人还是自力更生,飞行教员训练班、飞行训练班甲乙班、飞行一期机械班先后开班。

  除了物资,教学也面临很多难关。来到牡丹江后,老航校开始研究教学问题。常乾坤等亲自动手,与教官一起,自编《航空学教程》《飞行原理》等30多种教材和参考资料,解决教材问题。但无论是飞行学员还是机务学员,学习航空理论都有很大困难。尽管强调以实物教学为主,但一些最基本的航空理论基础知识还是非学不可。大家用背包当凳子,膝盖当桌子,并开展学习互助活动,文化高的主动当“小教员”,三三两两在地上写着公式,谈论定律,大家废寝忘食,循序渐进突破了文化难关。

  “航校的飞行教官中,有国民党空军起义人员也有日籍飞行员,语言上有障碍。”常砢说,由于中日语言不通,给学习掌握飞行技术和机械维修带来了很大困难。刚开始,日本教员不会说中国话,常用手势来示意。在空中飞行,转弯坡度是多少,日本教员在后舱拍拍学员的头,然后伸出左手,一个手指头表示转弯坡度是15度,以此类推。就这样,逐步克服了语言不通的困难。

  逆风起飞

  飞行是勇敢者的事业,时时处处都隐伏着风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老航校人为了心中的梦想,不惜献出自己的青春。

  在人民空军摇篮纪念馆开馆前一晚,66岁的白玉从北京赶来做志愿服务,给展馆拖地、擦玻璃……从一楼到二楼,她带着记者走得轻车熟路。

  白玉是中国航空史上用酒精代替汽油飞天的第一人——白起的孙女。“汽油是飞机的血液,没有血液的飞机就是一架死机。当年汽油紧缺问题,变成了航校存亡的关键。为了能够让航校办下去,我爷爷正式向学校领导提出建议,试验用酒精代替航空汽油。”说起爷爷的故事,白玉激动不已。

  吉翔烈士之子吉廷俭,在父亲铜像前驻足许久。

  开馆当日,85岁的吉廷俭在儿子的搀扶下,站在吉翔铜像前久久不肯离去。吉廷俭告诉记者,他专程从山东赶来,吉翔是他的父亲。1946年,吉翔任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飞行科科长。6月7日吉翔驾驶飞机实行教学,但因飞机过于老旧,发动机在空中出现了问题。飞机失速坠毁在海浪机场,吉翔当场牺牲。“后来,航校为父亲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追认他为中共党员,安葬在牡丹江铁岭河南山烈士陵园。”

  “航校经过几次飞行事故和几个月的训练消耗,到1946年七八月份,再没有可用初、中级教练机,无法组织飞行训练。”东北老航校研究会党委书记李仁敏介绍说,当时,校长常乾坤认为,增加地面练习和教员带飞时间,是可以直接用“九九高教”训练学员,安全也可以保证,他的意见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第一批直上‘九九高教’的是一期甲班,这是我们在艰苦环境中迫不得已走出的一条路,由此也创造了世界航空史上的奇迹。”

  1946年7月21日上午10时左右,驾驶飞机的学员吴元任,在此之前他在高教机上只带飞了12个小时。飞机在机场上空盘旋了几分钟后,以一个轻盈的三点着陆,稳稳地停在了跑道上。整个机场沸腾了!紧接着,第二架、第三架飞机也陆续飞上了蓝天。

  中国空军终于奋力起飞了!随着形势的向好发展,1949年3月下旬老航校由牡丹江迁往长春,训练规模和开设期班也随之扩大。1949年5月,东北老航校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并在沈阳、齐齐哈尔、牡丹江、长春、公主岭机场修建气象台和对空指挥塔台。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隆重举行。下午4时,空军阅兵指挥部接到受阅飞机起飞的命令,17架雄鹰拔地腾飞,先在北京东郊通县双桥上空编队集合,盘旋待命。4时35分,空中受阅机群接到分列式开始的命令,受阅机群排着整齐的队形,由东向西飞往天安门,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

  这是人民空军的第一次检阅飞行。检阅机群通过天安门上空时,天安门城楼上的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军队领导人,仰望机群,频频挥手。汇集在天安门广场的群众欢呼雀跃,整个天安门广场宛如一片欢乐的海洋。

  赓续传承

  从蹒跚起步到翱翔蓝天,东北老航校是人民空军的起飞地,是人民空军的摇篮。从东北老航校走出来的飞行学员们,也从最初的零基础,突破重重难关,成长为祖国蓝天的捍卫者。

  1949年11月18日,根据中央军委“先办航校、再建空军”的指示,我军先后成立了7所航空学校,老航校的骨干力量陆续输送到各个航校。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此时的老航校已经在祖国大地上开枝散叶,点起星星之火,以老航校为摇篮,人民空军全面建成。

  1950年9月,美国侵略朝鲜,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刚刚成立的人民空军派空四师十团二十八大队首批赴朝参战,该部飞行员全部是东北老航校毕业学员。他们面对的是以美国为首“联合国军”1200多架战机和人均飞行时间1000小时以上的飞行员。而当时志愿军空军,只有作战飞机不足300架,飞行员平均飞行时间100多小时。面对强敌,东北老航校学员发扬敢打敢拼的战斗精神,提出“出奇制胜,近战歼敌”的空战战法。1951年1月21日,二十八大队在大队长李汉率领下与美军编队遭遇,人民空军首场空战,李汉击伤敌机。1951年1月29日,李汉击落敌机,这是人民空军第一次在空战中击落敌机,这一天也永远地载入世界空战史册。

  初战胜利,老航校威名远扬,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乃至全国人民。此后,老航校的飞行员们不断地在朝鲜战场上创造以少胜多、击毙美军王牌飞行员的奇迹,凡参加抗美援朝的东北老航校毕业学员人人都立有战功。

  “重铸中华荣光,我辈义不容辞”“长大后,我也想成为你”……人民空军摇篮纪念馆开馆当日,牡丹江的小学生们纷纷赶来参观学习。他们在历史和现实的交织碰撞中,不知不觉地在内心深处埋下了一颗稚嫩的航空报国之种,孩子们表示:“我们有责任肩负老航校先辈们重托,在空天之路上奋勇前行。”

  既是受教者,也是播火者。

  听见孩子们掷地有声的承诺,现场,老航校后辈们也是感慨万千:人民空军摇篮纪念馆建的太有意义了!它不仅是牡丹江的中小学生研学基地,更是牡丹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孩子来此追寻老航校精神。这里是人民空军摇篮的真实见证,更是孩子们梦开始的地方……

责任编辑:宋蔚

【专题】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