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0月19日讯 今年是黑河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关键之年。按照国家民委、省民宗委有关要求,市创民办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围绕“六抓”工作,精心谋划,分类施策,重点推进45项具体任务,扎实有序推进全市创建工作。
抓基础全覆盖。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制定出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命名办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县(市、区)考核评分细则》《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活动考核评分细则》等,通过组织互观互检、举办培训班等形式,指导各地各部门规范开展创建工作,进一步提质扩面。
抓重点求实效。抓好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少年儿童、社区居民、信教群众等重点群体,探索创新创建工作的有效途径和载体,深入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读书活动、“小石榴籽”铸魂工程、宗教活动场所“五进”、共建共享美好社区等,打造特色创建工作品牌。
抓示范作引领。坚持示范引领,搭建平台,在全市确定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100个创建全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确定瑷珲历史陈列馆、旅俄华侨纪念馆等5个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积极与中央民族大学、黑河学院等高校对接,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基地和研究实践中心,开展教育实践合作。
抓宣传聚共识。抓好各类媒体形式的宣传教育,在全市集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集中宣传日活动;充分发挥各类媒体作用,在《黑河日报》开设专栏,在广播电视台定期播放宣传音频、视频,在临街商铺、车站、服务窗口循环播放宣传口号等,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在此基础上,在互联网+民族团结上进行实践创新,建好网上各民族共有家园。结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号召组织了“各族人民心向党”文艺演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等活动。
抓发展惠民生。坚持“两市同创”,深入推进省兴边富民试点市建设,落实好各领域重大项目、重点任务,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普惠各族群众,总结好试点工作经验和创新成果。用好国家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政策,实施民族乡村振兴试点行动、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行动、内陆偏远民族村发展提升行动,打造沿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廊带,用发展的成果检验民族团结创建工作成效。
抓机制成格局。立足黑河实际,根据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层面特点,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六进”拓展为“十进”,制定出台《“十进”活动实施意见》《“十进”示范标准》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将民族工作纳入大统战工作格局,完善工作体制机制。落实中省市直部门“十四五”期间对口联系少数民族村工作,促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提升民族宗教事务管理法治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