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  科教
搜 索
打造龙江防震减灾科普品牌!《黑龙江省“十四五”防震减灾科普规划》印发
2022-01-07 22:45:56 来源:东北网-联播融媒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近日,《黑龙江省“十四五”防震减灾科普规划》印发。《规划》中明确了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一、主要任务:

  (一)围绕重大战略和安全发展,提升服务能力围绕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龙江等重大战略,依托“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工程、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等重大项目,坚持科普为政治夯基、为发展赋能、为安全服务,加大对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等地科普服务力度,增强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为防震减灾服务经济社会安全发展营造良好环境。面向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六进”,做好全国防灾减灾日等重点时段的科普宣传,推进防震减灾知识纳入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培训,推动常态化地震避险演练,以讲座、报告、展览等多种形式普及防震减灾科学知识,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传播防震减灾文化,激发防震减灾科学兴趣。

  (二)加强科普作品创作,提升多元化供给能力加强科普原创,吸纳文学、艺术、教育、传媒等社会各方面力量繁荣产品创作,促进科普产品更加权威、准确、可信。围绕地震应急、地震灾害风险防范、火山灾害、地震站网建设等,创作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形式多样的科普产品,打造龙江防震减灾科普品牌,宣传防震减灾政策、法律法规等内容,为全省公众提供地震预警、地震活动断层、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减隔震技术、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等科学知识和实用方法。聚焦应急科普服务,加强与应急、宣传、科技、文化等部门合作,在突发地震事件发生后,加大应急科普作品的传播推广力度,做好解疑释惑、舆论引导。

  (三)推进科普基地建设,提升科普传播效益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基地建设,规范防震减灾科普基地运维管理,推进科普基地标准化、规范化和体系化,推进防震减灾科普纳入全省科技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设施,开展讲座、文化活动、展览,拓展服务功能。引导地震监测中心站、高校实验室、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机场、车站、电影院等场所强化科普服务功能,提高科普服务能力。重视拓展网上科普阵地,依托“科普龙江”“黑龙江省地震局”微信平台,科学素质融平台、极光新闻科学辟谣专栏、省政府网站科普专栏、龙江新闻科普专栏等,积极发挥省市县各行业、各部门信息发布平台科普作用,引导省内主要媒体参与科普传播,鼓励传媒、广告等相关行业和各类机构加大科普知识、热点事件、科技人物、科技成果等传播力度,提升科普传播效益。

  (四)加强科普人才培养,提升科普整体效能强化开放合作,规范标准,建立省、市、县防震减灾科学传播师队伍,制定管理办法,支持鼓励院士专家、科技工作者等各类人才参与科普工作。推动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建立防震减灾科普人才选聘、考核等运行工作制度,完善科普人才队伍培养机制,全面提高人才队伍专业化水平。

  二、重点工程:

  (一)实施龙江防震减灾科普品牌创建工程

  打造以“画说地震”“震震有词”等为代表的防震减灾科普品牌,结合全国防灾减灾日、全国科普日、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推动建设以科普作品、科普活动为主体,以媒体传播为载体的科普品牌体系。创建个性独特、内涵丰富的科普品牌形象,建立核心科普策划和创作团队,研发创作高质量图书、绘本、视频等科普产品。与科协、教育等部门联合推进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大赛、作品大赛、讲解大赛等活动。组织青少年、低龄儿童开展特色科普活动。

  (二)实施科普基地能力提升工程配合省“基层科普行动计划”,推进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每个市(县)和科普示范县建设1个包含防震减灾内容科普场馆,广泛应用数字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对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基地、科普场馆升级改造,配套建设防震减灾数字科普馆,加大科普场馆开放力度,形成线上线下联通、馆内馆外联动的防震减灾科普场馆服务体系,发挥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资源优势,开展“云游科普馆”“科普研学营”等系列活动。

  (三)实施科普传播人才培育工程发挥省火山监测与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中心专业化带动作用,协同教育等部门,开发整合防震减灾课程资源,定期对科普人才队伍开展培训,遴选首席传播师,打造科普核心力量。结合全国防灾减灾千场讲座、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等活动,推动科普传播人才队伍练兵。加强科普传播人才队伍考核,建立准入准出机制,全面提高人才队伍专业化水平。

责任编辑:王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