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哈尔滨3月17日电 2月28日至3月16日,哈尔滨已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66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52例。哈尔滨市卫健委副主任杨超介绍,哈尔滨本次疫情感染毒株为奥密克戎BA.2进化分支,传染性、隐匿性更强,传播速度更快,防控难度倍增。
在核酸检测现场、交通场站、公路卡口……医护人员、社区干部、志愿者等肩负使命,齐心协力打赢哈尔滨疫情阻击战、歼灭战。
社区百姓的“暖心人”
在哈尔滨市道外区一处核酸检测点,黎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张天舒正在为居民进行核酸采样。取消毒剂洗手、准备试剂管、用棉签采样……每个动作,她一天都得重复一两千次。
张天舒和同事们早上五点便来到检测现场,忙到晚上十点才回家。他们还要为居家隔离的居民上门采集核酸、进行环境消杀,常常顾不上吃饭。“接到核酸检测通知后,我和同事们总想着还能再多做些什么,尽最大努力守护人民健康。”张天舒说。

医护人员在哈尔滨市香坊区一核酸采样点忙碌。新华社记者谢剑飞摄
哈尔滨市道里区经纬街道办东段社区有6个单元正在实施封控管理,社区党委书记谢金姝和其他几名工作人员既要组织核酸检测,又要帮助封控单元居民日常采购、患病居民外出就医等。
正在一线忙碌的谢金姝接到辖区居民秦玉军的电话求助,老人请求社区协助其前往医院接受透析。谢金姝立即对接医院,并安排专车、专人陪同就医。“社区干部周到细致的安排,解了我的燃眉之急,我们十分感动。”秦玉军激动地说。
“枕戈待旦”的“守门人”
自3月14日6时起,哈尔滨市对抵返哈人员实行“落地即检”的排查管控措施,抵返哈人员在各交通场站或公路卡口,要出示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配合查验健康码、行程史和旅居史,并接受核酸检测。
晚上7点多,列车徐徐驶入哈尔滨站。分流旅客、查验防疫信息、开展核酸检测……在该站南广场出站口,防疫人员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一大批核酸检测点有序运转,保证下车高峰旅客检测需求。
“无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的旅客可在核酸检测后自行离开,我们会引导重点地区旅客走单独通道前往目的区县对应区域,登记信息,等待转运。”哈尔滨市南岗区交通运输和站前管理局综合科副科长钱峰笑说。

在哈尔滨站南出站口,旅客在接受信息查验。新华社记者谢剑飞摄
在哈尔滨站北广场,哈尔滨市道里区交通运输局工作人员周永刚正对照白板查验旅客行程。“我们有专人把最新的中高风险地区信息更新到白板上,提高查验效率。”周永刚说。
在哈尔滨市道外区长江路收费站入口,风雪交加中,来自交通、公安等多个部门的工作人员身着防护服分列两组,对进入城区车辆的司乘人员查验防疫信息。
“长江路口每天有约1600台车辆通行,查验压力较大,工作人员24小时值守,吃住都在这里,只为守住哈尔滨的东大门。”哈尔滨市道外区交通运输局综合科科长高虹慧说。
抗疫前线飘起“志愿红”
各行各业的志愿者们一呼百应,在抗疫一线汇聚成一股温暖而强大的力量。
“不要担心我年龄大,我还能干!只要是力所能及的工作,就安排给我!”哈尔滨市道外区红光社区居民、65岁老党员徐广成得知社区在招募防疫志愿者,立即报名。
在核酸检测现场,徐广成查人数、分队伍、提醒大家保持距离……一天下来,他累到嗓子沙哑、双腿发酸也毫无怨言,第二天依旧准时上岗。“关键时刻看担当,作为一名老党员,我得响应组织号召,同大家‘战’在一起。”他说。

在哈尔滨一收费站入口,防疫志愿者在工作。新华社记者谢剑飞摄
“您好,社区志愿者来做入户排查,方便开门吗?”哈尔滨市道外区红光社区防疫志愿者张悦正准备询问一户居民家中人员情况。疫情发生后,22岁的她主动请缨帮助社区开展入户排查、整理疫情防控档案等工作。“我年轻,让我去吧!”每当遇到户数多、楼层高的居民楼排查工作,张悦总会第一个站出来。
在哈尔滨市道外区悦城231小区,19户居民正居家隔离。道外区红光社区防疫志愿者郭金艳正拎着沉甸甸的生活物资逐户配送,不一会儿便累得气喘吁吁。“都是一家人,特殊时期,大家相互搭把手,就挺过去了。”郭金艳笑着说。
面对疫情,人们用责任和爱守护并温暖这座城市,让“冰城”早日迎来春暖花开。(参与采写:何山、黄腾、谢剑飞、唐铁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