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15日讯 (记者 许诺)疫情防控战是一场与病毒的赛跑。在这场赛跑中,医护工作者冲在了与病毒正面“交锋”的最前线。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医院核酸采样室负责人、主管护师杨柳在一次次的疫情中,与病毒“赛跑”争分夺秒。核酸采样间里,是她奔跑的身影,她用辛苦付出,换来了大家的安心。

“在我近20年的护士生涯生里,经历过两次疫情考验。也正是这两次历练,让我成长起来。”杨柳回忆,2003年,一场非典疫情,来势汹汹,当时她正在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医院实习,该院建立了发热门诊,在杨柳这批实习同学里择优录取合同制护理岗位。由于杨柳出色的表现,得到了在这里工作的机会。此后的日子,杨柳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更加努力的工作。17年后,当2020年新冠疫情蔓延哈尔滨市,杨柳作为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医院第一批抽调市疾控的医务人员,与其他5位党员护士历时一个月,鏖战在哈市各大隔离宾馆。
凌晨2点起床、3点“全副武装”、4点宾馆就位……那段日子,被汗水热气笼罩着护目镜,被口罩压破的鼻梁,成为他们最美的妆容。同年4月,医院成立核酸采样室,杨柳被认命为负责人。自此,她成为了离“病毒”最近的人,每日与病毒“交锋”。
“请您深吸一口气,屏住呼吸然后迅速摘下口罩,仰头张大嘴”杨柳每次采样时都会对受检者重复这句话,同时手里还不断地操作。顺利时十几秒就完成了一次采样工作,但这同样的动作,这一年多来重复了上万遍。
进入寒冬后,护手霜和冻疮膏成了核酸采样室护士们办公桌上使用最频繁的物品。人流量大时,核酸采样室必须要保持通风,采样的窗口几乎是一直开着的。虽然戴着两层手套,但还是抵挡不过寒风的侵袭,尤其是每采集一人后要用手消液消毒,手指会变得更加僵硬。摘掉手套后她们不敢马上洗手,因为会很疼。有的护士的手已经裂了口子,用完消毒液,再用流动水清洗手后,一见风,手就会丝丝拉拉的疼。但即使这样,队员们没有一个人退缩,每次采样工作都标准、规范,用冻僵的双手一次次完成“稳、准”的采样操作。
因为有了这份经历,在这一次带队出征中,对于各项沟通、协调保障工作杨柳都熟稔于心,是大家的“主心骨”。

对于采样人员来说,她们每天最难克服的就是“防护关”,为了避免感染,她们必须身穿密不透风的防护服,特别是三伏天,天气闷热,每人每天需要在狭小的采样空间内工作4~8个小时。
杨柳每天巡视工作时也都会关切询问队员们:“扑痱子粉了吗?”“身上的痱子好些没?”为了符合防控要求,核酸采样室屋内无法安装空调。三伏天格外闷热,她们需要克服两道坎——一是捂出热痱子,二是喘气憋闷。为了让“硬核战队”的姑娘们能够少遭点罪,杨柳将每四个小时的轮班变成了每三个小时一换岗,时间少了,轮流的人就得增加,为了让大家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作为党员的杨柳自己便补上了空位。

高强度的工作、长时间的乏氧以及脱下防护服,卸下所有装备的时候,脸上深深的压痕……这些困难都被她们一一克服。杨柳说,累是常态,但我们不敢有丝毫马虎,必须克服一切困难,高度重视核酸检测采样相关工作,切实做到应采尽采、应检尽检,并且时刻保持高度的精神集中,对每一份标本负责。
从烈日灼灼的夏季,到朔风凛冽的冬日,杨柳和她的“硬核战队”的姑娘们坚守阵地。今年年初,国家卫健委举办的“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评选活动中,杨柳成为了黑龙江省唯一一位被推荐的护士人选。三年的抗疫路,杨柳收获的是满满的感动,她时刻展现着医护人员的良好风貌,克服了重重困难,在核酸采集的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