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8日讯 (记者 杨帆)7日,全国高考数学科目结束,东北网记者第一时间采访到哈三中高三数学组备课教师王秋燕、张妮、张越,请他们对高考数学全国乙卷进行解析。
他们说,2022年高考数学全国乙卷的命题,充分体现了“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主、知识为基”的高考评价理念。围绕教材,紧扣考纲,稳中求变,文理科难度均有所提升。试题既考查了考生对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数学思想的掌握情况,又考查了学生的数学基本素养以及考生分析问题、应用数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构稳定 重难点突出
从试题总体来看,知识覆盖全面,重点突出,“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函数与导数”六大板块依旧是考查重点,体现了“主干知识频繁考、重点知识重点考”的原则,如理科第8题、第14题,侧重考查基本量的计算,注重通性通法,适当应用解题技巧,对答案进行了一定的开放性设计。理科第12题和第16题、文科第11题和第16题考查函数的综合性质,都是教学中重点强调、考前反复训练的常规问题,考查形式有新意,考查了考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运算求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数学的应用意识,注重对考生的基础知识的考查,以及运用基础知识进行分析、设计、解决问题的能力。
稳中有变 难度有所提升
今年的高考数学试题保持了以往高考试卷的结构特点,但同时稳中求变,程序框图再次亮相,难度有所增加。文理科试题在选择题、填空题的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差异,命题十分新颖,考查解题方法的多样性。
解答题在命题顺序和考查难度上进行了动态设计。第17题考查解三角形,命题角度创新,第一问比第二问难度略大,方法灵活,考生在答题时要注意答题策略的选取;文、理科18题考查的立体几何第一问比较常规,第二问要注意逻辑表达严谨规范;文、理科第19题以生态环境建设为背景,考查学生应用统计的基本知识和基础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数据处理与数学运算素养也作了相应的考查,本题需要学生会进行公式变形,计算量比较大,与新课标中对统计部分的要求有所提高相吻合,对学生解题的心理素质要求较高,选拔性较强;第20题运算量较大,考查韦达定理的应用,突破难点在于猜出定点,先猜后证更易于解决问题;第21题文理科导数第一问较基础,第二问均考查函数零点,理科以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为载体,难度较大,具有选拔性。
设置科技发展与进步情境、体现社会功能
数学试卷选取我国科技发展与进步中取得的重要成就作为试题背景,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时代特征。全国乙卷理科第4题以嫦娥二号卫星在完成探月任务后,继续进行深空探测成为我国第一颗环绕太阳飞行的人造行星为情境,考查学生综合应用数列、函数、不等式等基本知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考生的数学应用素养。文理科第19题以生态环境为背景,通过数学模型,考查学生整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利用信息、整合信息、处理数据并且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和应用价值,突出了高考改革中加强应用性的特点。
考查考生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如理科第10题以概率为背景,贴近生活,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探究能力,体现了逻辑推理这一核心素养。
据介绍,2022年高考数学全国乙卷特别重视难度和思维的层次性,解题方法的多样性,给学生提供多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体现数学学科的综合性、创新性,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方法的探究性、创造性,发挥了数学学科高考的选拔性功能。
教师简介:

哈三中高三数学教师王秋燕。
王秋燕,哈三中高三数学教师,中共党员,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哈三中教育科研骨干教师,数学竞赛优秀教练员,“四有好老师”,优秀党员,参编多本数学书籍编撰工作,多篇论文、课件获国家省市奖项。

哈三中高三数学教师张妮。
张妮,哈三中数学一级教师,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骨干教师,高三命题组组长,参编多本数学书籍,多篇论文获省市一等奖。

哈三中高三数学教师张越。
张越,哈三中高三数学教师、班主任,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竞赛教练员,获市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省青年教师竞赛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