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搜 索
高考试卷权威解读丨地理全国乙卷:立足人地关系 创新性强
2022-06-08 22:14:00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东北网6月8日讯 (记者 杨帆)8日,高考第二日文综考试结束后,东北网记者采访到哈三中地理组教师王清斌对全国高考地理乙卷进行权威解析。他说,2022年高考地理乙卷总体上稳字当头,延续了近些年的命题风格及题型结构,文字、图表信息量合理,学生答题感觉相对从容。创新性强,综合性强,知识点的盖度广,难度适中,注重了主干知识和地理学科基本素养的考查。

  遵循新课标的要求贯彻了地理课堂的德育功能

  试题结合时事热点,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的背景,选取依托自身特色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取得的巨大成绩为案例创设试题,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如第4~6题,展现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当雄县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依托当地特色的畜种牦牛,走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和现代化特点的产业扶贫之路,考查学生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理解以及人们依托自然环境发展农业生产的认识。

  强调对课标规定基础知识的深刻理解、基本方法与能力的灵活运用

  试题在于引导教学依据课标制定教学目标、落实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如第1~3题,以我国4个一线城市2010—2020年中心城区和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人口数量变化为案例,分析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城市人口变化的特点及其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考查了人口与聚落的知识主干,学生通过认真审题,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稍加综合分析即可以得出正确结论,既考查了知识与技能,又为学生进一步解决后续问题建立了信心。

  再如第37题,通过一系列具有进阶性、创造性的设问,要求学生综合内、外力因素,对不同地点海岸线变化的方向和幅度进行描述、概括和比较,引导学生突破“气候变暖必然导致海平面上升”的思维定势。能够引导今后的地理课堂教学,助推学生建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法,以及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的培养。这是一道极具区分度的试题,概念较多,且反复比较,只有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才能够把握好。

  强化地理实践力彰显学科素养

  试题注重考查学生借助图表获取和处理复杂地理信息,设计和实施地理调查活动的能力。如第7~8题,给出黄河2次洪水过程的水位与流量关系图,考查学生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复杂地理信息的能力。再如第9~11题,研究不同时间、不同高度的风向图,着眼更大尺度上的气压场特点,分析地理事象在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别与联系,引导学生深化对尺度概念的认识,理解不同尺度对同一地区地理现象的综合、复杂且具有差异的影响。充分考验思维能力,但凡不熟悉风的符号、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场等内容当中的任何两个,题目都很难解决。

  立足人地关系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试题选取与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区域发展、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作为试题素材,引导学生从人地关系视角关注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如第36题,借助以色列开展海水淡化的案例,探讨以色列通过海水淡化缓解淡水资源短缺的相关问题,从地理位置、气候、资源、人口等多个要素,综合分析海水淡化厂的区位条件及产生影响,引导学生从多要素综合的角度认识地理事物的整体性与人地关系的复杂性。再如第44题,尾气氮沉降对于禾本科和豆本牧草的影响,亦是充分利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和理解自然环境的演变过程。

  强化“五育”融合注重全面发展

  试题在深化德育、智育考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加强美育教育,旨在促进学生提升审美能力。如全国高考地理乙卷第43题,要求学生既理解观景台可以满足旅游者的审美需求,又辩证分析观景台作为旅游景观对旅游者审美的影响,提升学生在旅游活动中发现美、欣赏美、评价美的能力。

  王清斌认为,本套试题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区域性和综合性两大学科特点,创新性强,对今后地理学习的指导性强。引导教学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打破追求唯一标准答案、总结答题套路等导致学生思维僵化、固化的学习与复习备考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摒弃依靠“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获取高分的学习方法。

  哈三中地理教师王清斌。

  教师简介:

  王清斌,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地理组教师,中国共产党党员,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地理教育专业,中学地理高级教师,哈尔滨市地理学科骨干教师,哈尔滨市优秀教师,哈尔滨市优秀共产党员,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研究先进个人,高三地理学科备课组长。参编《中学地理学习考试地图册》、《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指导与训练》、《中学地理复习考试地图册》(完全版)、《新高考区域地理导学》、《最新初中实用地图册》、《区域地理学习考试地图册》等书籍。

责任编辑:江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