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第32届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大马哈鱼回家的路怎么样了?》
2022-06-23 08:15:14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大马哈鱼回家的路怎么样了?

参评项目

报纸通讯

体裁

   通讯

语种

汉语

作  者

(主创人员)

张长虹 张澍

编辑

王玮  赵博

原创单位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刊播单位

黑龙江日报

刊播版面(名称和版次)

黑龙江日报 

第九版《绿色生态》

刊播日期

202164

新媒体作品填报网址

  ︵

采作

编品

过简

程介

  ︶

    每年5月20日左右,是大马哈鱼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沿岸增殖放流的最佳时节,记者一直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媒体责任为己任,持续关注中国大马哈鱼种群在两江的恢复与增殖。2021年6月5日生态环境日到来之前,记者再次将目光投向大马哈鱼这一生物多样性代表物种,深入大马哈鱼苗放流现场,采访了动物保护公益组织负责人、增殖放流站工作人员、生态保护专家,通过报道展示了成绩也提出了需要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黑龙江日报客户端龙头新闻App推出后,阅读量过千(1139次)。

    报道在黑龙江日报首发后,又在黑龙江新闻网和龙头新闻客户端以新媒体形式呈现,随后被腾讯网、知识百科网、和黑龙江抚远、东宁等政府网站转发,获得了众多网友回复评论。黑龙江省环境保护教育协会因此吸纳报道记者成为协会理事,向记者发出邀请,共同探讨这一黑龙江特有野生鱼类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

初推

评荐

评理

语由

   ︶

当生物多样性被提到国家生物安全高度时,黑龙江日报记者担起媒体责任,关注大马哈鱼的生存状况、探索其保护途径和意义,十分必要。推荐此篇,是为保护野生鱼类,为黑龙江经济渔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贡献媒体力量。

签名:

(盖单位公章)

                                      2022年  月  日

刊发版面-大马哈鱼回家的路怎么样了?  

  大马哈鱼回家的路怎么样了?

  文/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记者张长虹摄/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记者张澍

  5月20日,饶河。一场数十万计的生命迁徙在这里开始——58万尾大马哈鱼苗游进乌苏里江,小鱼儿迫不及待地踏上进入海洋的征途,开始新一轮的生命轮回。岸边的人们期待着,4年后它们能顺利“回家”。

  黑龙江,是中国大马哈鱼的故乡。作为黑龙江省特有的鱼类种群,多年来,在各级政府和渔政部门、科学研究部门、民间组织NGO的共同努力下,大马哈鱼作为水资源生物多样性的一个标志性物种,在我省得到广泛关注。2016年12月,黑龙江日报曾以报纸整版篇幅做了《黑龙江,迎接大马哈鱼回家!》报道,呈现了大马哈鱼当时的生存状况,如今5年时间过去,大马哈鱼“回家”的路怎么样了?

  喜人工增殖放流见效

  忧野生种群难以寻觅

  大马哈鱼类系世界名贵经济鱼类,为溯河性洄游鱼类,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多年来,黑龙江省通过人工繁育大马哈鱼鱼苗,每年春季进行增殖放流,这些行动对提高我国作为鱼源国地位以及在国际公海获得鲑鱼类捕捞配额,都起到很大的作用。然而,对于目前大马哈鱼的现状,关注它的人们还是喜忧参半。

  “我们过去这两年在东宁绥芬河做调查,据不完全统计,现在河流洄游的大马哈鱼大部分是放流站增殖放流的。喜的是增殖放流成效明显,忧的是野生种群严重退化。”这是黑龙江省环境保护教育学会秘书长、“让中国大马哈鱼回家”公益项目联合执行人高瑞睿通过调研得出的结论。

  记者看到了她出示的一份《绥芬河下游鱼类资源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2019年秋季和2020年春季绥芬河下游洄游的大马哈鱼数量为1500-2000尾,大马哈鱼的体重相较于历史水平偏小,仅为2.2公斤左右。大马哈鱼平均怀卵量已经不再是过去有记录记载的3100-5400个,现在的平均怀卵量甚至已经低于过去的统计数据下限。《报告》强调,保种绥芬河干流大马哈鱼尤为紧迫。

  同样情况,抚远也有类似发生。

  抚远,黑龙江乌苏里江汇流地,素有“金色鱼滩”美誉,历史上是大马哈鱼主要产区,每年10月底,是大马哈鱼洄游季节,自古以来生活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赫哲族人,每当此时会欢呼雀跃,高呼“达依马哈~”,意思是定时往来的鱼儿到了,渔民们会收起渔网,让开鱼道,欢迎大马哈鱼回家。然而,也正是这个地方,让人们最先感知到了大马哈鱼数量的减少。

  朱翥,原抚远大马哈鱼放流站站长,在2019年调任其他部门任职之前的二十几年里,都在从事大马哈鱼人工孵化和增殖、放流工作。作为我省这项工作的见证者,经他手繁育的大马哈鱼苗数以千万计。他说,我小时候,抚远家家都是一缸一缸储存大马哈鱼籽,经常拿来抹馒头吃,说明那时候马哈鱼多,多了就便宜,吃马哈鱼是家常便饭。那时候到了秋季,打鱼的一网下去,船都压得直晃悠。但近30年里,大马哈鱼资源量大幅减少,从过去洄游时江河壅塞,变成今日的难以寻获。

  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管理局的一份报告指出,造成我省大马哈鱼资源量锐减的原因,有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洄游通道不畅、俄罗斯境内入海口处过度捕捞等因素。针对这些我省采取措施,在积极恢复大马哈鱼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通畅洄游通道基础上,2017年开始,我省每年通过中俄渔业混合委员会、中俄渔政工作会等平台,与俄罗斯联邦渔业署和阿穆尔流域管理局讨论大马哈鱼洄游问题,建议俄方加强管理,打击非法捕捞,保证中方鱼源国应享有权益。

  问关注“鱼”是关注什么

  答关注环境生物多样性

  宋树江,饶河水产服务中心主任。在5月20日饶河58万尾大马哈鱼苗放流行动的前一天,他彻夜难眠。

  他说,曾经的饶河放流站是我国第一个大马哈鱼放流站,建于1957年,当年放流35万尾。直到1982年这个放流站撤回到省里了,再没有在此放流过。如今,时隔39年后,今年饶河在乌苏里江又恢复了大马哈鱼放流工作,让他感到很兴奋。

  宋树江说,饶河的这次放流行动意义不同寻常,一方面乌苏里江相较于黑龙江,更适合大马哈鱼建洄游产卵场。另一方面,我省多一个放流点,多一些鱼苗放流,就会为我国鱼源国地位多添加一个砝码。

  他说,我就是在饶河的乌苏里江边长大,我知道这里的人们对大马哈鱼念念不忘,希望看到大马哈鱼像从前那样多起来。

  饶河在大马哈鱼放流行动上,实现了39年间“零”的突破,而东宁鲑鱼孵化放流站,却是放流工作33年没间断。站长王维坤在东宁感受更多的,是当地人、特别是当地渔民对大马哈鱼保护工作认识的变化。

  东宁今年放流大马哈鱼是选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当天,放流60万尾鱼苗。王站长说,通过多年连续不断的人工增殖放流,东宁绥芬河大马哈鱼种群虽然没见增多,但至少保持没有下降,捕捞量趋于稳定。此外,他也感到近年来从捕获的大马哈鱼来看,标记鱼占比较大。2019年捕获500条大马哈鱼中标记鱼有200条。他看到的这个现象和省环保教育学会近两年对绥芬河所做的大马哈鱼资源调查结果相吻合。

  高瑞睿说,大马哈鱼是黑吉两省的原生重要鱼种,是河流生态系统中的伞护种,保护大马哈鱼就是保护整个水、森林、湿地环境,它的生境需求能涵盖其他物种的生境需求,保护它也是保护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张天航,永续自然资源保护公益基金会秘书长、“让中国大马哈鱼回家”公益项目执行人。他说,历史上丰富的大马哈鱼资源不仅养育了北方民族,它们也是其他野生动物的重要越冬食物来源。大马哈鱼这种洄游鱼类,给内陆带来了海洋元素,保证了生态平衡。

  省渔业渔政管理局副主任王云山说,近年来渔政部门开展了大马哈鱼栖息地调研,形成了栖息地修复、增殖放流、鱼群体规模化标记技术等一套方法,为保护大马哈鱼提供科技支撑。2019年4月,我省渔政部门与东宁市政府联合在绥芬河流域建立我国第一个河流公益型保护地,打造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河流鱼类多样性的示范工程。

  增增殖放流资金增加

  赞民众加入护鱼行列

  近年来,我省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沿岸抚远、同江、饶河等地均已开展并加大了大马哈鱼增殖放流。我国在大马哈鱼这种世界性鱼类的捕捞、采捕和资源保护方面会越来越有话语权。

  自2018年开始,我省先后出台了《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野生鱼类资源保护的意见》《黑龙江省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办法》《黑龙江省边境水域渔业捕捞生产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细化了水生生物资源保护措施,对大马哈鱼等珍贵、濒危鱼类严格执行最低采捕标准,严控捕捞强度,规范边境水域捕捞作业秩序,为大马哈鱼保护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我省将大马哈鱼的禁捕期延长,将捕捞船减量,大马哈鱼主产区抚远市的捕捞船数量由2010年的500艘逐年减少到266艘。同时加大对人工增殖放流资金支持力度,2019年投入79万元,2020年投入资金162万元,2021年我省分配给抚远、同江、饶河、东宁大马哈鱼增殖放流资金共计222万元。

  在东宁鲑鱼孵化放流站工作了30多年的王维坤,感触颇深的是渔民们的变化。从抵触禁渔期,到主动帮助放流站做鱼苗孵化工作,渔民们开始关心大马哈鱼的生存状态。放流站的房门经常在半夜被渔民敲响,他们捕到了可以做人工繁育的亲鱼,就一刻不耽误地给王维坤送来,他们帮着他连夜做人工孵化。渔民们说,让大马哈鱼好好长大,多多“回家”,黑龙江不能没有它们啊!

  说起大马哈鱼之于黑龙江人的意义,高睿瑞讲了一个她的亲身感受。祖辈以捕鱼为生的赫哲族人,用大马哈鱼皮作画,用鱼皮画记载当地的民间故事,他们那种对这个鱼种群的熟悉和喜爱,令人感动。高瑞睿说,保护大马哈鱼,不单单涉及当地的渔业经济,还关系着文化传承。大马哈鱼和人类在一个共同的、密不可分的生态系统中,他们需要和谐共处。

  如今,我省放流的大马哈鱼苗用上了耳石标记法,这表明从各放流站出发的大马哈鱼们都有了“国际护照”。环保志愿者说,让我们继续为大马哈鱼的生存环境做更多事情,让更多的河流有生命的流淌!

  大马哈鱼回家的路怎么样了?

  5月20日,饶河。一场数十万计的生命迁徙在这里开始——58万尾大马哈鱼苗游进乌苏里江,小鱼儿迫不及待地踏上进入海洋的征途,开始新一轮的生命轮回。岸边的人们期待着,4年后它们能顺利“回家”。

  黑龙江,是中国大马哈鱼的故乡。作为黑龙江省特有的鱼类种群,多年来,在各级政府和渔政部门、科学研究部门、民间组织NGO的共同努力下,大马哈鱼作为水资源生物多样性的一个标志性物种,在我省得到广泛关注。2016年12月,黑龙江日报曾以报纸整版篇幅做了《黑龙江,迎接大马哈鱼回家!》报道,呈现了大马哈鱼当时的生存状况,如今5年时间过去,大马哈鱼“回家”的路怎么样了?

  喜人工增殖放流见效

  忧野生种群难以寻觅

  大马哈鱼类系世界名贵经济鱼类,为溯河性洄游鱼类,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多年来,黑龙江省通过人工繁育大马哈鱼鱼苗,每年春季进行增殖放流,这些行动对提高我国作为鱼源国地位以及在国际公海获得鲑鱼类捕捞配额,都起到很大的作用。然而,对于目前大马哈鱼的现状,关注它的人们还是喜忧参半。

  “我们过去这两年在东宁绥芬河做调查,据不完全统计,现在河流洄游的大马哈鱼大部分是放流站增殖放流的。喜的是增殖放流成效明显,忧的是野生种群严重退化。”这是黑龙江省环境保护教育学会秘书长、“让中国大马哈鱼回家”公益项目联合执行人高瑞睿通过调研得出的结论。

  记者看到了她出示的一份《绥芬河下游鱼类资源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2019年秋季和2020年春季绥芬河下游洄游的大马哈鱼数量为1500-2000尾,大马哈鱼的体重相较于历史水平偏小,仅为2.2公斤左右。大马哈鱼平均怀卵量已经不再是过去有记录记载的3100-5400个,现在的平均怀卵量甚至已经低于过去的统计数据下限。《报告》强调,保种绥芬河干流大马哈鱼尤为紧迫。

  同样情况,抚远也有类似发生。

  抚远,黑龙江乌苏里江汇流地,素有“金色鱼滩”美誉,历史上是大马哈鱼主要产区,每年10月底,是大马哈鱼洄游季节,自古以来生活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赫哲族人,每当此时会欢呼雀跃,高呼“达依马哈~”,意思是定时往来的鱼儿到了,渔民们会收起渔网,让开鱼道,欢迎大马哈鱼回家。然而,也正是这个地方,让人们最先感知到了大马哈鱼数量的减少。

  朱翥,原抚远大马哈鱼放流站站长,在2019年调任其他部门任职之前的二十几年里,都在从事大马哈鱼人工孵化和增殖、放流工作。作为我省这项工作的见证者,经他手繁育的大马哈鱼苗数以千万计。他说,我小时候,抚远家家都是一缸一缸储存大马哈鱼籽,经常拿来抹馒头吃,说明那时候马哈鱼多,多了就便宜,吃马哈鱼是家常便饭。那时候到了秋季,打鱼的一网下去,船都压得直晃悠。但近30年里,大马哈鱼资源量大幅减少,从过去洄游时江河壅塞,变成今日的难以寻获。

  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管理局的一份报告指出,造成我省大马哈鱼资源量锐减的原因,有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洄游通道不畅、俄罗斯境内入海口处过度捕捞等因素。针对这些我省采取措施,在积极恢复大马哈鱼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通畅洄游通道基础上,2017年开始,我省每年通过中俄渔业混合委员会、中俄渔政工作会等平台,与俄罗斯联邦渔业署和阿穆尔流域管理局讨论大马哈鱼洄游问题,建议俄方加强管理,打击非法捕捞,保证中方鱼源国应享有权益。

  问关注“鱼”是关注什么

  答关注环境生物多样性

  宋树江,饶河水产服务中心主任。在5月20日饶河58万尾大马哈鱼苗放流行动的前一天,他彻夜难眠。

  他说,曾经的饶河放流站是我国第一个大马哈鱼放流站,建于1957年,当年放流35万尾。直到1982年这个放流站撤回到省里了,再没有在此放流过。如今,时隔39年后,今年饶河在乌苏里江又恢复了大马哈鱼放流工作,让他感到很兴奋。

  宋树江说,饶河的这次放流行动意义不同寻常,一方面乌苏里江相较于黑龙江,更适合大马哈鱼建洄游产卵场。另一方面,我省多一个放流点,多一些鱼苗放流,就会为我国鱼源国地位多添加一个砝码。

  他说,我就是在饶河的乌苏里江边长大,我知道这里的人们对大马哈鱼念念不忘,希望看到大马哈鱼像从前那样多起来。

  饶河在大马哈鱼放流行动上,实现了39年间“零”的突破,而东宁鲑鱼孵化放流站,却是放流工作33年没间断。站长王维坤在东宁感受更多的,是当地人、特别是当地渔民对大马哈鱼保护工作认识的变化。

  东宁今年放流大马哈鱼是选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当天,放流60万尾鱼苗。王站长说,通过多年连续不断的人工增殖放流,东宁绥芬河大马哈鱼种群虽然没见增多,但至少保持没有下降,捕捞量趋于稳定。此外,他也感到近年来从捕获的大马哈鱼来看,标记鱼占比较大。2019年捕获500条大马哈鱼中标记鱼有200条。他看到的这个现象和省环保教育学会近两年对绥芬河所做的大马哈鱼资源调查结果相吻合。

  高瑞睿说,大马哈鱼是黑吉两省的原生重要鱼种,是河流生态系统中的伞护种,保护大马哈鱼就是保护整个水、森林、湿地环境,它的生境需求能涵盖其他物种的生境需求,保护它也是保护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张天航,永续自然资源保护公益基金会秘书长、“让中国大马哈鱼回家”公益项目执行人。他说,历史上丰富的大马哈鱼资源不仅养育了北方民族,它们也是其他野生动物的重要越冬食物来源。大马哈鱼这种洄游鱼类,给内陆带来了海洋元素,保证了生态平衡。

  省渔业渔政管理局副主任王云山说,近年来渔政部门开展了大马哈鱼栖息地调研,形成了栖息地修复、增殖放流、鱼群体规模化标记技术等一套方法,为保护大马哈鱼提供科技支撑。2019年4月,我省渔政部门与东宁市政府联合在绥芬河流域建立我国第一个河流公益型保护地,打造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河流鱼类多样性的示范工程。

  增增殖放流资金增加

  赞民众加入护鱼行列

  近年来,我省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沿岸抚远、同江、饶河等地均已开展并加大了大马哈鱼增殖放流。我国在大马哈鱼这种世界性鱼类的捕捞、采捕和资源保护方面会越来越有话语权。

  自2018年开始,我省先后出台了《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野生鱼类资源保护的意见》《黑龙江省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办法》《黑龙江省边境水域渔业捕捞生产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细化了水生生物资源保护措施,对大马哈鱼等珍贵、濒危鱼类严格执行最低采捕标准,严控捕捞强度,规范边境水域捕捞作业秩序,为大马哈鱼保护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我省将大马哈鱼的禁捕期延长,将捕捞船减量,大马哈鱼主产区抚远市的捕捞船数量由2010年的500艘逐年减少到266艘。同时加大对人工增殖放流资金支持力度,2019年投入79万元,2020年投入资金162万元,2021年我省分配给抚远、同江、饶河、东宁大马哈鱼增殖放流资金共计222万元。

  在东宁鲑鱼孵化放流站工作了30多年的王维坤,感触颇深的是渔民们的变化。从抵触禁渔期,到主动帮助放流站做鱼苗孵化工作,渔民们开始关心大马哈鱼的生存状态。放流站的房门经常在半夜被渔民敲响,他们捕到了可以做人工繁育的亲鱼,就一刻不耽误地给王维坤送来,他们帮着他连夜做人工孵化。渔民们说,让大马哈鱼好好长大,多多“回家”,黑龙江不能没有它们啊!

  说起大马哈鱼之于黑龙江人的意义,高睿瑞讲了一个她的亲身感受。祖辈以捕鱼为生的赫哲族人,用大马哈鱼皮作画,用鱼皮画记载当地的民间故事,他们那种对这个鱼种群的熟悉和喜爱,令人感动。高瑞睿说,保护大马哈鱼,不单单涉及当地的渔业经济,还关系着文化传承。大马哈鱼和人类在一个共同的、密不可分的生态系统中,他们需要和谐共处。

  如今,我省放流的大马哈鱼苗用上了耳石标记法,这表明从各放流站出发的大马哈鱼们都有了“国际护照”。环保志愿者说,让我们继续为大马哈鱼的生存环境做更多事情,让更多的河流有生命的流淌!

责任编辑:江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