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第32届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希望的田野》
2022-06-23 08:15:14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希望的田野

参评项目

电视系列

体裁

语种

作  者

(主创人员)

李琳 曲正 张勃 姜禹

编辑

杨国栋 刘艳艳 陈雪娇

原创单位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

刊播单位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黑龙江卫视

《新闻联播》

刊播日期

2021年10月21日——2021年11月8日

新媒体作品填报网址

  ︵

采作

编品

过简

程介

  ︶

2021年,黑龙江粮食生产喜获“十八连丰”。为充分展示黑龙江农业发展取得的瞩目成就,聚力展现产粮第一大省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责任与担当,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推出大型走基层蹲点报道《希望的田野》,将镜头对准广袤沃野,以纪录式手法、故事化叙事、通俗化语言等创新手段,讲述黑龙江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创新实践。记者在长达三个月的时间里,走访了讷河、兰西、海伦等20余个农业县以及农垦部分农场,在调研式采访中采制了大量新闻素材,并精心挑选编辑出在全国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报道在细节中见功力,充分体现了记者扎根基层的脚力、发现新闻的眼力、主动思考的脑力以及生动扎实的笔力。

《希望的田野》播出后,在各地全面掀起秋收生产热潮,营造了积极舆论氛围。优秀案例被农业农村部门作为典型在全国推广。报道在极光新闻客户端、东北网、龙视新闻联播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转发,浏览量超过20万。

  ︵

初推

评荐

评理

语由

   ︶

 《希望的田野》系列报道用自然的语言、生动的现场、深度的思考回答了“地,由谁来种?”“地,怎么种?”等一个个重要话题。作品站在宏大时代背景下,深度审视中国农业生产面临的瓶颈问题,精心撷取生动鲜活的事例给出破解答案,并寓情于事,在简省凝练的篇幅内,用情用心用力呈现,充分体现了新闻工作者践行“四力”,融入大棋局、服务大战略的使命担当。

签名:

(盖单位公章)

                                      2022年6月20日

  希望的田野:地,由谁来种?

  【导语】我国人口占全球的20%,但耕地面积只有全球的9%,如何用9%解决20%的吃饭问题,是必须直面的时代课题。黑龙江是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长期以来,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今年,黑龙江的粮食生产实现十八连丰,总产有望创历史新高!连年丰收背后的密码是什么?从今天起,本台推出系列报道《希望的田野》,来看第一集,地,由谁来种?

  【正文】

  【画外】雪花落在地上,愁绪挂满心头。这两天,平常出门一向腰杆挺拔的张发,总感觉比别人挨了半截儿,自家的地,产量竟然被地邻袁和亮家盖了过去,每亩差了500斤!

  【现场】讷河市和盛乡南阳村农民张发:睡不着觉,一天天愁的都,耽误事了。

  【画外】500斤差在哪?庄稼老把式张发觉得是开春选错了路。和很多“空心村”一样,南阳村在家种地的农民不到三成,其他留在村里的多是妇女老人儿童。为了把丰收攥在手上,春天时,村两委动员大伙儿把地交给讷谟尔公司种。

  【同期】讷河市和盛乡南阳村党总支书记李志伟:我们讨论的非常激烈,最后有45户参加了托管,有70户没有参加。

  【画外】国际上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表明,地,应该交给会种的人。今年,作为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领头雁,讷谟尔公司规模经营的土地,超过了中等农业县一半的耕地面积,达到了170万亩。这么多地,一个企业,能种出产量吗?心里直打鼓的农民,时不时就往地里跑。

  【现场】黑龙江讷谟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肖宝波:在收获的时候,我们分几个板块,我们在所有的作业区,统一进行协调指挥。

  【画外】春种、夏管、秋收,大型农机在田野里撒欢儿,让讷谟尔跑出了高效率,一个人干出了100个农民的农活。农机农艺的完美融合,不仅让平均产量冒了尖儿,攻关示范田更刷新了当地高产纪录,达到了吨粮田。

  【现场】黑龙江讷谟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农机手张亮:满了。(记者:满了,这才开出去多远啊?)开出来300米吧。(记者:后边已经挡得死死的了,这意味着每亩产量得达到多少?)每亩产量大概得达到一吨。

  【现场】黑龙江讷谟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运粮员张军:(记者:哎呦,这像瀑布一样啊。)丰收,大丰收。

  【同期】讷河市和盛乡南阳村农民袁和亮:别看那个讷谟尔公司这么大,他最起码他是给我打工的现在就是,他来负责种,他负责收完了从中的利润这个钱还是我的,就这么个关系。(记者:那你牛啊。)可以这么说吧,哈哈哈。

  【画外】地是一样的,产量却大不同。张发决定,换个方式来种田。

  【现场】讷河市和盛乡南阳村农民张发:(记者:那你觉得地到底应该交给什么人种啊?)还得交给人家真正的有种地能力的这帮人,各方面人家都能上得去。

  【画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种地的行家里手,可如果在农民手中流转不来土地,很可能就办不下去。在兰西县,五名大学毕业生组建的合作社开张没两年就碰了壁。不见租金,农民不愿流转,可合作社没有足够的资金。纠结之下,合作社想出了土地托管的办法,开了全国先河。

  【同期】兰西县兰河乡瑞丰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杜亚东:托管那是他的地,咱们给他种。流转土地我们直接流转过来了,收益跟农户是没有关系的。

  【画外】托管的出现让农民为土地找到了“田管家”,春天交上托管费,从种到收所有环节都由合作社负责,秋后在家等着收粮就行。出乎庄稼汉们意料的是,合作社运用现代农业手段,种出了高水平。

  【现场】兰西县兰河乡拥军村农民孟凡义:瞅瞅这,这属于大板黄粮(记者:大板黄粮咋的呢?)高产呗,卖价格也高啊。(记者:满意吗?)满意。

  【同期】兰西县兰河乡长虹村农民李景坤:还得说大学生科学,我们还是老办法。

  【同期】兰西县兰河乡瑞丰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杜亚东:目前我们今年托管面积在10万亩左右,今年我们有些地块都达到亩产2000斤以上,是历史最好的一年。

  【画外】去年,兰西县的生产托管服务模式入选了2019年度中国“三农”十大创新榜,经验在全国推广。今年,黑龙江省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农业托管整省推进,签订全程托管服务合同面积超过2000多万亩。

  【同期】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合作经济指导处处长窦洪波:推进农业生产托管,可以有效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变革,使服务组织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破解谁来种地问题,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画外】如今,黑龙江的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44.5万多个,带动全省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了1.35亿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

  【同期】黑龙江省社科院农业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赵勤:黑龙江省探索新型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相结合的方式,实际上是提升了生产力,有效的提高了农业发展质量,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

  希望的田野:地,怎么种?

  【导语】黑龙江拥有大量先进的农业机械,在规模、数量上都领跑全国。结合先进的科技和农艺技术,黑龙江总结了符合自身实际的高产种植模式,各生产要素握指成拳,发起向现代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高地的新一轮冲锋。今天,来看《希望的田野》第二集,地,怎么种?

  【正文】

  【现场】哈尔滨市双城区同心乡农民洪文锁:五十一吨二,五十亩地我是,两千多斤够吨粮(每亩)了。

  【画外】在双城铧镒现代农机合作社大院里,洪文锁家种出了吨粮田的消息,就像在水里扔了个大炸雷,激起层层浪花。

  【画外】不只是产量高,今年双城区近300万亩的玉米,在农技专家张文成眼里,那质量也是相当好。

  【现场】双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张文成:胚肚鼓一鼓,水分三十五(百分之),胚肚平一平,三十挂个零,这个胚肚陷一陷,二十五个也不干。

  【画外】今年双城区的玉米,大多是这胚肚陷一陷的状态,粮食水分低质量好,离不开高密度的种植模式。

  【同期】双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张文成:现在密度上来了,现在就是二十厘米,我一拃就是二十厘米,不像以前八寸九寸一尺。(记者:就是标准化上来了。)对对对。犁底层和障碍层给它打破了,这样我才能上密度,要是原先,那样容易倒伏。

  【画外】现在,世界上最先进的克拉斯收获机一天能收获一千亩地,玉米棒直接脱粒。在新一代农民眼中,这是龙江现代农业的标配。

  【同期】黑龙江省铧镒农机合作社联合社社员王显东:这一个收割机就价值一百多万,像这样的收割机,我们合作社有十多台,幸亏了国家的补贴政策。

  【画外】手里握着大农机和高产模式两样法宝,双城铧镒农机合作社经理杜伟也有了新目标。

  【同期】黑龙江省铧镒农机合作社联合社经理杜伟:产量进一步提高,做成智慧农业。

  【画外】这个目标,在一千公里外的建三江红卫农场种植户郭文深那儿,即将变成现实。这两天,他正学习操作无人农机。

  【现场】北大荒集团红卫农场有限公司种植户郭文深:启动,确定。点火了。我要(操作)能不能跑偏了?不会的,咱们已经规划按路径自主作业。按开始,按开始是吧?开始走了。一个键子操作三台车,太神奇了,厉害厉害厉害。

  【画外】光有大机械还不行,得给它创造施展的舞台和空间,郭文深也有自己的想法。

  【现场】北大荒集团红卫农场有限公司种植户郭文深:无人驾驶这么先进,是不是得有好的农田配套,说白了就是格田是不是得大呀,小肯定不行。就像我理解什么呢,就你再好的车,你得好路上跑才行,你上橫垄地它是不跑不好吧?

  【画外】今年,黑龙江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农田规划新模式应用,卫星平地机开进了郭文深家的地,把格田扩大到十五亩到三十亩。土地面积增加了,机车效率、作业标准提高,成本却降低了。农场还鼓励大家购买变量施肥机械,让平整后的土地肥力均匀。

  【同期】北大荒集团红卫农场有限公司农机科技术员丛威:咱们国家、省里政策,省里也给予补贴,咱们农场也给予补贴。

  【画外】少花钱还能提高产量,标准化农田建设和智慧农业的开展等于变相往农户的兜里多揣钱,大家都很欢迎。

  【同期】北大荒集团红卫农场有限公司种植户王殿勇:去年粮堆才到这儿,今年长出来五六米,然后比去年的粮堆还高还宽。

  【画外】一年一度的无人农场智慧农业总结会上,红卫农场总结了粮食高产的经验,也给各地的农户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同期】北大荒集团红卫农场有限公司总经理卢百谦:农田的配套,又有农机和农艺的融合,还有大数据的应用,这样它综合一体,才能实现我们智慧农业的全面发展。

  【画外】目前,黑龙江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8%,稳居全国首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8.3%,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116.5万亩。

  【同期】省高端智库东北农业大学现代农业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教授郭翔宇:黑龙江省是全国粮食生产第一大省,这是我省现代化大农机、先进的栽培技术、高标准农田等多种农业生产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今后应继续坚持系统观念,综合发力,进一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希望的田野:黑土“增肥”记

  【导语】人们总用“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来形容黑土的肥沃与珍贵。然而,由于开垦以来一直处于高强度利用状态,土地肥力长期透支,黑土变“瘦”了,这给粮食安全带来挑战。为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黑龙江作出了哪些成功探索?系列报道《希望的田野》,今天带您走进广袤的田野,寻找黑土地恢复生机的良方。

  【正文】

  【画外】在海伦市前进镇六合村,翻埋机和耙地机在农田里来回穿梭。在降雪前完成秸秆翻埋,是农民刘景奎给自己定下的硬任务。

  【现场】海伦市前进镇六合村农民刘景奎:要不来年也种不上啊。(海伦市前进镇邹春波杂粮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树鹏:你放心,今天保证一天给你翻完。)

  【画外】秸秆现在是刘景奎眼里的宝贝。可过去,提起秸秆他就闹心,烧了伤地,污染环境,不烧还没地方搁。前几年,和十里八村的乡亲一样,为了多打粮,化肥没少使,可曾经肥沃的黑土就是不增产。

  【同期】海伦市前进镇六合村农民刘景奎:那地硬邦邦的,踩一脚都踩不出印来,土地瞅着板结的都不打粮,农民瞅着这地都心疼。

  【画外】为了给黑土地“加油”,处于黑土核心区的海伦从2018年开始,在50万亩耕地上试验推广秸秆还田、深松深翻等多项黑土地保护措施。对于秸秆不离田,就地翻埋,刘景奎第一个跳出来反对,他担心,秸秆不腐蚀,耽误产量。可让他意外的是,邹春波杂粮合作社大面积应用这种模式没两年,地里就挖出了蚯蚓,粮食单产比以前增加了60多斤。

  【同期】海伦市前进镇邹春波杂粮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树鹏:现在这个黑土层,深度都达到七八十公分,深翻把今年的秸秆都翻到下面去了,前三年翻的都已经腐烂了变成有机质了,这个黑土多肥沃,油汪的。

  【画外】合作社的成功彻底搅热了老把式们的心田,他们照方抓药,走上了保护黑土的新路子。

  【同期】海伦市前进镇六合村玉米种植户刘景奎:以前我们这地种苞米一垧地就能打两万二三,现在种苞米一垧地打三万斤左右,这土质好了,现在这农民也高兴了。

  【同期】海伦市前进镇六合村农户李昌:经过这几年保护,土质疏松,对农作物确实有好处,抗旱抗涝。

  【同期】海伦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姚宏伟:探索出了一套可推广、可复制、能落地的海伦黑土地保护技术模式,今后,我们将把黑土地保护技术措施,用于指导农民科学种田,提高单产,增加农民的收入。

  【画外】黑龙江耕地面积占东北黑土区耕地面积的50.6%。近年来,全省坚持工程、农艺、生物措施综合施策,提升黑土耕地质量,探索形成的“龙江模式”“三江模式”被纳入《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目前,全省平均耕地质量等级达到3.46等,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36.2克/千克。旱田耕层平均24厘米,其中秸秆翻埋和深松整地地块平均达到30厘米以上。

  【同期】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二级研究员韩晓增:黑土地保护是把三个目标协同起来,一个目标就是保护黑土层,第二个目标就是提高我们现有的耕地生产粮食的能力,第三个使农民增产增收,三个目标协同实现,就是我们龙江模式的最终目标。

中国新闻奖系列报道作品完整目录

作品标题

希望的田野

单篇作品标题

体裁

字数/时长

刊播日期

刊播版面

备注

1

地,由谁来种?

消息

4分57秒

2021年

10月21日

黑龙江卫视《新闻联播》

代表作

2

地,怎么种?

消息

3分59秒

2021年

10月23日

黑龙江卫视《新闻联播》

代表作

3

丰产,始于良种

消息

2分48秒

2021年

10月29日

黑龙江卫视《新闻联播》

4

好粮,源于标准

消息

3分05秒

2021年

10月31日

黑龙江卫视《新闻联播》

5

黑土“增肥”记

消息

3分05秒

2021年

11月7日

黑龙江卫视《新闻联播》

代表作

6

条条大路通致富

消息

3分51秒

2021年

11月8日

黑龙江卫视《新闻联播》

7

8

9

10

11

12

1.附在参评作品推荐表后。2.三篇代表作必须从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中各选1篇,并在“备注”栏内注明“代表作”字样。3.填报作品按发表时间排序。4.音视频内容,应填报时长。5.广播、电视、新媒体作品在“刊播日期”栏内填报播出日期及时间;在“刊播版面”栏内填报作品刊播频道、频率、账号和栏目名称。此表可从中国记协网www.zgjx.cn下载。

责任编辑:江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