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
在建党百年重大报道中党报记者如何践行“四力”? |
参评项目 |
新闻业务研究 |
||||
体裁 |
参评专门奖项的作品在本栏内填写作品体裁。 |
||||||
语种 |
|||||||
作 者 (主创人员) |
肖笛 姚艳春 |
编辑 |
|||||
原创单位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
刊播单位 |
《新闻传播》 |
||||
刊播版面(名称和版次) |
刊播日期 |
2021年12月(上) |
|||||
新媒体作品填报网址 |
|||||||
︵ 采作 编品 过简 程介 ︶ |
2021年是建党一百周年,《黑龙江日报》围绕这一重要历史节点,策划推出“红色印记——讲述龙江百年党史故事”和“松花江上·百年印记”两组大型融媒主题调研采访。在对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本文侧重从深入基层练脚力、注重观察明眼力、多思多想补脑力、创新表达强笔力四个维度,总结归纳党报记者在采访中的创新做法,对党报记者如何在重大主题报道中提升“四力”做出深刻论述,全文有理有据、环环相扣,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指导性。 |
||||||
社 会 效 果 |
本文已被中国知网、道客巴巴等期刊网站收录,并被多次下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对学界、业界有较高的指导价值。 |
||||||
︵ 初推 评荐 评理 语由 ︶ |
此论文理论联系实际,融思想性、实践性于一体,观点鲜明,阐释深刻,立论和举例扎实,兼具应用和学术价值,可学可用,操作性强。对党报记者如何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增强“四力”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是一篇值得推荐的优秀新闻论文。 签名: (盖单位公章) 2022年 月 日 |


在建党百年重大报道中
党报记者如何践行“四力”?
——以“红色印记——讲述龙江百年党史故事”和“松花江上·百年印记”报道为例
【摘要】组织实施重大主题报道,是检验新闻工作者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重要途径。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黑龙江日报》围绕这一重要历史节点,策划推出“红色印记——讲述龙江百年党史故事”和“松花江上·百年印记”两组大型融媒主题调研采访,本文从深入基层练脚力、注重观察明眼力、多思多想补脑力、创新表达强笔力四个维度,总结归纳采访中的创新做法,思考分析党报记者如何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增强“四力”。
【关键词】主题报道;建党百年;“四力”;党报记者
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采写“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作品,是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与使命。作为党报记者,如何在重大主题报道中锤炼“四力”,是我们需要不断思考的成长命题。
作为省级党报,重大主题报道一直是《黑龙江日报》每年的重头策划,今年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2021年4月起,《黑龙江日报》先后重磅推出“红色印记——讲述龙江百年党史故事”和“松花江上·百年印记”两组大型融媒主题调研采访。
两组主题报道,既是解读历史与现实,反映时代精神的一个侧面,又是引导舆论的有效方式,锤炼党报记者“四力”的实践平台。[1]参与报道的记者迈开脚步、扑下身子、直插基层、沉到一线,以实际行动践行党报人的初心和使命。
一、深入基层练脚力
立足基层,增强脚力是创作优秀新闻作品的基础。好的新闻作品一定是“跑”出来的,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一定有好的“脚力”,而有影响力的媒体一定是由大量有“好脚力”的新闻工作者构成的。[2]
2021年4月中旬,记者张磊跟随报道组来到绥化市望奎县林枫同志故居纪念馆、绥棱“白马石”等革命遗址采访。其中,绥棱“白马石”与海伦的李刚烧锅革命遗址位置偏僻,山高路远林密,十分考验脚力。经过走访踏查,让记者对革命先辈的顽强意志有了更加深切的感受,写作时也将采访时的真情实感融入其中。
重大主题报道时间跨度长、历史积淀厚重,采访中,记者不仅要深入现场,还要深入资料室、档案馆等查阅资料。朱云峰作为一名青年记者,在齐齐哈尔市采访革命遗址时,利用有限的采访时间奔走多个烈士陵园、纪念馆,不仅锻炼了脚力,也丰富了采访素材,使稿件在呈现上更加立体、丰满。
重视调查研究,是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功和基本方法,也是宣传思想工作取得实际成效的传家宝。为此,在“松花江上·百年印记”采访前期,《黑龙江日报》派出多路记者前往大庆、哈尔滨、佳木斯等地,深入居民家、田地里、企业中,实地踏查,找寻松花江沿岸生态显著进步、文化日新月异、群众生活幸福的动人故事。在佳木斯采访时,记者郭俊峰和林青、荆天旭、刘项来到佳木斯热电厂,探访《咱们工人有力量》的作者马可的事迹。他们深入厂区,踏着当年音乐家马可的足迹寻找其创作时的历史印记。回来后,记者创作出《力量的穿越》视频版,在龙头新闻客户端上推出后收到强烈反响,该作品被中国记协评为建党一百周年优秀短视频作品。
二、注重观察明眼力
重大主题报道,涉及的人和事较多,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素材中展现重大主题,需要记者练就一双“慧眼”。比如记者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纪念馆采访时,注意到在警卫员休息室的土炕上摆放着军被,地上放着老式办公桌和板凳。“这里面有啥故事?”讲解员告诉记者,当年警卫员的日常训练中非常刻苦,7名警卫员个个都是神枪手。每名警卫员都配备三支枪——卡宾枪、匣子枪、左轮手枪。可以说,这些故事不经过细致挖掘是写不出来的。
好的新闻作品往往是“小切口、大主题”。深入采访之后,记者需要提升“眼力”,通过聚焦的点突破,在其基础上挖掘出新闻深刻的内涵,不仅是眼睛要活,眼观六路,更重要的是心中有光,带着感情、带着情怀。[3]比如记者在绥棱县四海店镇“白马石”采访时,利用无人机在“白马石”上方观察张家湾,在纪念碑旁发现的朵朵冰凌花、古稀老人讲述时眼中的泪光……在60小时的采访中,记者着意加强了对采访对象及周边关联的事务的细致观察,使得《“白马石”旁泪眼回望张家湾》以全媒体方式呈现,读起来更具感染力。
在“松花江上·百年印记”报道中,记者从细节入手反映重大主题,将视角聚焦到社会中的普通人、生活中的寻常事。在《一江清水延展生态花卷》中,通过观察佳木斯市民在江边愉快的跳着广场舞,引出了近年来我省通过对松花江流域的治理、管护,以全新视角看人与江的和谐共处。在《北岸崛起!》(上)中,经营餐饮业的李成文“看好了哈尔滨松花江北岸新区的良好发展态势”,于是他“生意北移,家也北迁”;江北老住户杜永民也看到了商机,“他每天早晨2点多就起来蒸馒头、烤烧饼,卖给附近的建筑工地” ……报道通过对这些“小人物”的深入挖掘,对他们历经的酸甜苦辣的真情描述,映射了时代的沧桑变化。
三、多思多想补脑力
增强脑力是创作优秀新闻作品的核心。这就要求记者要做到想得全、想得细、想得深,让思维活跃起来,不断拓展思想的广度和深度。
“红色印记——讲述百年党史故事”的采访对象,或多或少都有些资料可参考,但如何从已有的线索中挖掘出新信息,就需要多思多想。“白马石”现有的史志资料都着重记录其东北抗联会师地的意义,陈雷歌词所描绘的张家湾从未被与白马石进行地理和时空关系的联想解读。经过细致观察后,在《“白马石”旁泪眼回望张家湾》中,借助无人机镜头,让读者第一次直观地看到了两者的空间关系,使读者一下就明白了陈雷歌词中的深沉咏叹从何而来,那段历史也获得了更立体、更深层的解读。
记者在采写《哈尔滨这条人工渠催生鱼米之乡》稿件时,除了讲述修渠的感人故事,还将修渠的原因写进稿件。经过采访得知,双城南面与西面是拉林河中下游,西北临松花江。虽然三面环水,但由于农田地势相对高,不能截流,很多农田无水可用。而机电井电费又太贵,农业生产因而受限。1976年2月,新上任的县委书记张守中,从与五常接壤的单城公社开始踏查发现,拉林河中上游五常红旗公社段的河底高程比单城等公社的地面高程还要高,这就为修渠创造了条件。像这些细节都需要开动脑力思考,才能在稿件中呈现的。
在“松花江上·百年印记”采访中,记者同专家学者一起脑力激荡,努力思考大江两岸人民的生活变迁对于龙江发展的意义。哈尔滨作为“国际湿地城市”,湿地为哈尔滨的发展注入了新内涵,记者在采访哈尔滨沿江发展时,提出了生态保护对于湿地的重要性,培养公众保护湿地意识等湿地未来发展的规划和建议,采写出《万顷湿地与江相生相伴》报道,引发广泛关注。《倾听哈尔滨:激荡大江的旋律》《太阳岛出世》等报道分别从“音乐之城”“中央大街”“冰雪王国”“太阳岛上”等凸显哈尔滨文化内涵的城市标签入笔,选取有代表性的事件或人物,在新闻性、可读性、权威性和艺术性等方面寻求最佳效果。
四、创新表达强笔力
笔力是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它要求记者不断改进文风,用精炼、生动的语言和清新的文风增强作品的生命力。针对本次主题报道特点,记者探索创新表达技巧,不断发掘“感同身受”的图文视频展示手段,让人们能通过全媒体的呈现,沉浸于稿件所表达的主题之中。
《50年后,弟弟们在烈士陵园找到大哥》的报道,记者通过时间及空间的对比,带动读者的情感,新闻稿第一段,“8000余华里”引入了民族英雄岳飞的“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概念,“时间轴上等待长长50年”带入了余光中作品中乡愁的元素。
在《哈尔滨这条人工渠催生鱼米之乡》稿件中,记者以红旗渠为切入点,引出友谊渠,提升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在写作时,结合稿件内容引入古诗词,比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另外,稿件加入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一口大米一口鱼,宁死不把政久离!”文中加入这样的顺口溜,一下让稿件鲜活起来,达到突出主题,吸引读者的良好效果。
重大主题报道考验记者的“笔力”,在《倾听哈尔滨:激荡大江的旋律》报道中,采用了故事性语言讲述哈尔滨的城市文化内涵,“上世纪20年代,瞿秋白在哈尔滨第一次听到俄语版《国际歌》,心灵受到强烈震撼,后来他翻译、介绍并传播《国际歌》,留下的‘英特纳雄耐尔’译法沿用至今。”……文字运用简单却不失画面感,让报道更接地气、更有温度。
短视频对于平面媒体来说一直是一个短板,但是在“松花江上·百年印记”报道中,《黑龙江日报》记者制作的11个短视频,个个是精品,让媒体同行叹为观止,这正是记者践行“四力”的具体体现。记者的笔力,与其脚力、眼力和脑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四力”融会贯通、相互激荡,做到事实与见识、理性与情感、题材与表达并重,文本必然成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力作。[4]
结语
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四力”要求,一直是党报记者坚持不懈的工作作风。今后,我们将继续牢记职责使命,承担主流媒体的担当和职责,练就勤快的“脚力”、敏锐的“眼力”、善思的“脑力”和独特的“笔力”,用心讴歌龙江光辉历程、用情展现龙江人民奋斗情怀、用功书写精品力作,为讲好龙江故事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严芒芒.重大主题报道中青年记者如何践行“四力”?[J].传媒评论,2019(8):65-67.
[2]肖永根.记者“四力”与新闻舆论“四力”的内在逻辑与提升策略[J].传媒,2019(17):86-89.
[3]]洪玉华.践行“四力”写有温度的新闻[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01-16(004).
[4]人民网.陈伟军.脚力·眼力·脑力·笔//media.people.com.cn/n1/2019/0326/c425666-30995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