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韬奋奖参评人员推荐表
参评 人员 基本 情况 |
姓名 |
刘峰 |
出生年月 |
1978年3月 |
![]() |
||||||||||
性别 |
男 |
民族 |
汉 |
||||||||||||
党派 |
中共党员 |
新闻工龄 |
22年 |
||||||||||||
手机 |
13895760238 |
办公电话 |
0451-82898586 |
||||||||||||
单位职务 |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时政新闻部副主任 |
||||||||||||||
专业职称 |
高级记者 |
行政级别 |
副处 |
||||||||||||
类别在所选类别划“√” |
长江系列 |
记 者 ( ) |
评论员 ( ) |
新闻节目主持人 ( ) |
新闻节目播音员 ( ) |
||||||||||
韬奋系列 |
编辑 ( ) |
新闻节目制片人 ( √ ) |
校对检查 ( ) |
||||||||||||
获奖作品 (1件) |
奖项名称 |
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 |
获奖等级 |
一等奖 |
|||||||||||
作品标题 |
《减产为何却增收?》 |
获奖年月 |
2018年11月 |
||||||||||||
推荐单位意见 |
报送单位意见 |
||||||||||||||
领导签名: (盖单位公章) 2022年 月 日 |
领导签名: (盖单位公章) 2022年 月 日 |
||||||||||||||
上级主管 部门意见 |
(盖单位公章) 2022年 月 日 |
||||||||||||||
联系人 |
手机 |
电话 |
|||||||||||||
地址 |
邮编 |
青山长在境长新
——记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时政新闻部副主任刘峰
他主创的作品,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3次、二等奖2次。
他带领团队,10年间获得12个中国新闻奖,其中有7个一等奖。
他负责的黑龙江卫视《新闻联播》节目,创造了多项全国业界第一,多次得到中宣部专题阅评表扬,团队被评为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系统先进集体。
他探索时政报道移动端融媒传播新模式,《龙视新闻联播》新媒体矩阵获评“2020年度最具影响力融媒平台”。
他,就是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时政新闻部副主任刘峰,从业二十多年里,他用辛勤的脚力、敏锐的眼力、睿智的脑力、深厚的笔力,向着从业道路上一座又一座高峰不懈攀登,诠释着一个新闻人的初心使命。
眼里有新鲜 横看成岭侧成“峰”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媒体人的岗位变动也是一样的频繁。但在黑龙江卫视《新闻联播》团队里,刘峰却是个另类的“钉子户”。从2001年至今,他一直与这个节目相伴成长,先后担任过记者、主编、制片人、主管主任等职务。长年的采编一线经历,锻炼了刘峰的新闻敏感性,尤其在捕捉新闻切入点、策划编排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2012年5月20日,全国助残日,国务委员刘延东到医院看望“最美教师”张丽莉。本是条时政消息,但在有心人的眼中,却是一期好编排的由头。虽然当天是星期天,但新闻人没有休息日的概念,刘峰与团队一起,把当天节目编排推翻重新策划。从刘延东与张丽莉的真情对话,到众多救人者、被救者的爱心延续,再到林火扑灭、矿工获救的温暖喜悦……这期临时起意,仅用了6个小时就制作完成的主题编排,获得第2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有些好新闻是可遇不可求的,而有些则可以盯住特殊的日子,围绕主题、提前谋划。201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刘峰带领团队分析研究,找出了这次国际大事件中的众多龙江元素:阅兵式上首次出现“东北抗联”分队、龙江军工产品亮相天安门广场、抗联名将后人到现场观礼、苏联红军将帅后裔来黑龙江祭奠先人……这期节目获得第26届中国新闻奖编排类一等奖。
在刘峰担任制片人之后,2012到2016年间,黑龙江卫视《新闻联播》五年内收获四个中国新闻奖编排奖,其中两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被业界称为“黑龙江现象”。
笔端有精彩 苍翠群中起一“峰”
发现好新闻考验的是媒体人的“眼力”,而写出好新闻则需要“笔力”的积淀。2017年12月,国家统计局发布产量公告,黑龙江粮食总产量1236亿斤,虽然仍居全国第一位,但却比上年有所下降。产粮第一大省结束了连续13年的增产历史,这新闻可怎么做?刘峰与战线记者深入研究,找到了在减产同时农民收入增速有望突破8%的新角度,提炼出黑龙江减的是产量、增加的是价值的新观点,通过“为何要减”“怎样能增”等逻辑结构层层深入、例证分析,这篇反映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题的电视评论《减产为何却增收?》获得第28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联播出品,必是精品”,刘峰总结出新闻报道的“五度”“五有”“五用”等标准化经验,在他的带领下,创优意识已经铭刻在龙视联播团队每个成员的骨子里。2011年刘峰担任制片人以来,龙视联播团队共获得中国新闻奖12次、中国广播电视大奖2次。虽然在署名时他的名字很少出现,但几乎所有获奖作品都经过他的修改。2015年3月,齐齐哈尔市克山县仁发合作社要牵头组建联合社,战线记者当天采访完赶回台里就已经下午4点多,刘峰在审稿时发现,虽然记者采访到大量有新闻价值的生动素材,但由于时间仓促,在稿件中并没有得到最佳的呈现。他快速修改,几乎把稿件推翻重写,在当晚6点30分播出的黑龙江卫视《新闻联播》中及时播发消息《黑龙江省规模最大合作社联社诞生》,获得第26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脚下有坚守 青衫磊落险“峰”行
刘峰今年44岁,有22年的时间献给了这份他深深热爱着的新闻宣传事业。做政法战线记者时,他连续多年成为“发稿冠军”,在采访中度过了一个个除夕夜;松花江水污染、伊春空难、七台河矿难……出现突发事件他主动请战冲在最前;煤气在身旁泄漏,炸弹在前方爆炸,石块从头顶飞过,电锯在脚边脱落……他多次面临生死考验。
担任制片人后,刘峰不再经常外出奔走,但脚下的足印更加坚实。《新闻联播》365天直播,没有年节假日,他从早会策划、统筹采访到审稿审片直播,天天不落,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一天三顿食堂或盒饭。今年春季,新冠肺炎疫情再度暴发,很多小区陆续封闭,为了不影响节目运行,刘峰把原来的“两点一线”改成了“一点无线”,吃住在办公室一个多月。
从业以来,刘峰总共采写、编审过的新闻报道达到8万多篇,总时长1400多个小时。他被评为省十佳新闻工作者、省“六个一批”青年人才、全省广播电视系统领军人才梯队后备带头人。
胸中有丘壑 万山磅礴有主“峰”
仅今年以来,黑龙江卫视《新闻联播》就得到中宣部阅评及宣传通气会表扬6次,其中有2次是专题阅评;得到国家广电总局监管日报及例会表扬11次。
中国广播影视大奖栏目类提名奖、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系统先进集体、两度获得中国电视满意度博雅榜“卫星频道新闻类栏目十强”……一个省级联播节目,为何频频受到“央级”关注?刘峰的做法是,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黑龙江的贯彻落实生动实践,结合重大时效节点推出全局站位、创新形式的大策划。
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系列报道《秋日春潮》采用前所未有的“新闻大篷车”访谈形式,得到广电总局表扬并组织外省媒体来黑龙江交流互评。《两会“云”访谈》在全国电视媒体中首创应用5G+全息投影技术,得到工信部部长的肯定。
刘峰还致力于融媒创新,为传统电视新闻开发新的主战场。他带领团队构建起“龙视新闻联播”新媒体矩阵,公众号粉丝超110万人,全年总阅读量4200万人次,在全国卫视联播类公众号中影响力排名第二。多篇融媒报道阅读量百万+,得到中宣部、广电总局阅评表扬。报道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赴俄罗斯支援的推文被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媒体多次转载、引用,得到中国驻俄大使馆及俄方机构转发点赞。
因为热爱,所以坚守。一路走来,刘峰用自己的忠诚敬业、勤勉务实、守正创新,践行着“四力”,与时代同行……
工作简历
2000年7月——2001年11月在黑龙江电视台任《共度晨光》记者、编辑
2001年11月——2009年7月在黑龙江电视台任《新闻联播》记者
2009年7月——2011年10月在黑龙江电视台任新闻中心《新闻联播》主编、执行制片人
2011年10月——2013年12月在黑龙江电视台任新闻中心《新闻联播》制片人(副科级)
2013年12月——2016年4月在黑龙江广播电视台任全媒体新闻中心新闻采访部副主任(正科级)
2016年4月——2019年12月在黑龙江广播电视台任全媒体新闻中心时政新闻部副主任(正科级)
2019年11月——2021年5月在黑龙江广播电视台任全媒体新闻中心副主任(副处级)
2021年5月至今在黑龙江广播电视台任时政新闻部副主任(副处级、主持工作)
获奖作品登记表
报送单位 |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 |
|||
作者姓名 |
刘峰 |
作者工作单位 |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 |
|
作品标题 |
《减产为何却增收?》 |
|||
刊播单位 |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 |
刊播日期 |
2017年12月31日 |
|
字数(时长) |
12分31秒 |
作品体裁 |
新闻评论 |
|
获奖证书类别 |
作者? 编辑□ 主持人□ 播音员□ 其他□ (请在相应的□内打“√”) |
|||
推荐理由(采写简况、作品评价、社会效果、获奖情况) 《减产为何却增收?》获得了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电视评论一等奖。针对2017年黑龙江农业减产、农民增收的非常现象,作者通过抽丝剥茧的分析,得出黑龙江减的是产量、增加的是价值的结论,揭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农业带来的重大变化,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一正确论断。 这篇评论,坚定了全省农业系统干部和广大农民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信心,同时成为省农委向国家农业部汇报黑龙江推进种植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虽是地方新闻,却有全国意义。作品有三个特点让人印象深刻: 一是角度选得巧。黑龙江粮食产量结束13连增,农民收入增速有望突破8%,新闻性都一般。但作者另辟蹊径,把两条普通新闻放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时代大背景下去分析,从而提出了一个鲜明的论点,那就是农业要做强,农民要致富,需要更注重质量,更注重市场新需求,更注重效益。正符合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时代“三农”思想。作为中国产粮第一大省,黑龙江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这种宝贵实践,需要通过这篇作品传递给广大农业工作者,传递给农民,从而坚定我国发展高质量农业的信心。 二是论据用得实。作品选取了种粮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典型,用生动的电视语言讲述了他们身上发生的变化,佐证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又采访了全国农业领域重量级专家、各级农业干部,和主持人的论点形成了有机融合,结合权威翔实的统计数据,形成准确而缜密的论据,让人信服。 三是故事讲得活。作品镜头运用精雕细琢,叙事节奏张弛有度。“三斤苞米没换来一根冰棍儿,脑瓜子嗡嗡的……”这样的同期声,拉近了作品和观众的距离。从赔钱到赚钱,农民潘河的故事生动地烘托了主题,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给出了最接地气的诠释。 |

减产为何却增收?
【演播室】主持人李莉:今天是2017年的最后一天。年终总结,我们来关注一下粮食生产。国家统计局本月发布了2017年全国粮食产量公告,黑龙江省结束了连续13年粮食增产的纪录,减产近4亿5千万公斤。而与此同时,来自省农业部门的数据显示:今年,黑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有望突破8%,是近三年来增幅最快的一年。黑龙江农业减的是产量,增的是效益,这一减一增,体现的是黑龙江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可喜成果。
【演播室】主持人李莉:黑龙江粮食总产和商品量连续多年保持中国第一,黑龙江人一直把保证全国粮食供给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但是,缺少市场导向的增产,就像不断增重的包袱,持续地拖累着中国农业。农业要发展,必须要调整结构!
【小标题】为何要减少?
【演播室】主持人李莉:农业的减法,从玉米做起。可是为什么要减玉米呢?
【同期】黑龙江省农委种植业管理处副处长郭家勇:在国家进行玉米托底收购的时候,我们黑龙江农民普遍来说就是为了追求产量。当时生产的玉米质量是一般的,特别是四、五积温带农民,为了追求产量,搞了一些品种越区种植。这就出现了水苞米。
【画外】“水苞米”,指的是含水量大、籽粒成熟度不够、品质差的玉米。不过,在两年前,这样的玉米同样不愁卖。原因很简单,2008年起,国家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实施东北玉米临储收购政策,种多少,国家这个大客户包收。
【同期】克山县新民村种粮大户房建龙:那时就考虑把地种好了就行了。到秋收购都是国储定价的玩意儿,你还考虑啥?
【画外】八年间,黑龙江玉米种植面积从5000万亩迅速提升到1亿亩以上,成为中国玉米产量最大的省份。到2015年,我国玉米产量2245.8亿公斤,而当年玉米消费仅为1750亿公斤,产大于销近500亿公斤。品质差,库存量大的“水苞米”只能躺在粮库里“睡大觉”。
【同期】中央党校经济学教授杨英杰:当时的情况非常严峻,严峻到什么程度呢?储备的玉米太多了。另外就是国家的财政负担压力也很大,国内外价格倒挂。陈化粮很多,同时和国外的优质玉米比起来,我们的产品质量玉米质量没有优势,单靠国家政策补贴,那是不可持续的。
【演播室】主持人李莉:2016年,玉米临储收购政策退出历史舞台,改为实行“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政策。玉米产量占黑龙江粮食总产的六成多,农民收入的三分之一来自玉米。少种玉米改种什么呢?这就像让二人转演员改唱歌剧一样难。
【画外】海伦市民强村的潘河流转了2300亩地,虽然种的都是“水苞米”,但年收入都在50万元开外。如今国家不收了,可是种别的就更没有把握,老潘思来想去,决定不听从农业部门和专家的劝告,在玉米这块阵地上再“坚守”一年。结果,一下子赔了五十多万。
【同期】海伦市民强村种粮大户潘河:哎呀,那心情就别提了,我的天哪,都不知道种啥好了。我就不信邪,2016年我说再种一年玉米,瞅瞅它看它啥样?哎呀到秋天一卖,三斤苞米没换来一根冰棍儿。哎呀这火上的,这脑瓜子嗡嗡的,这牙疼的。
【演播室】主持人李莉:2016年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元年,国家政策的调整,让很多没有调转船头的黑龙江玉米种植户吞下了苦果。这一年黑龙江的粮食产量取得了十三连增,继续位居全国第一。然而,全省玉米种植减收200亿元,全省农民人均减收1000元以上。面对压力该如何应对呢?
【同期】黑龙江省农委副主任李世润:在结构调整上,重点做了减的文章。2016年、2017年,全省仅减少四、五积温区低效、低质的玉米面积,超过3000万亩。
【演播室】主持人李莉:减法做完了,加法怎样才能做对呢?面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黑龙江培养起来的20多万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探路者,他们增加的,是适销对路的绿色、有机优质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供给。
【小标题】怎样增加?
【画外】克山县仁发现代农机合作社把4万多亩普通玉米减到了3800亩,换成了市场上抢手的非转基因有机大豆、鲜食玉米、马铃薯。现在,仁发合作社的有机大豆已经卖到了每公斤26块钱,比普通豆子高出了五倍多,其它作物也销路紧俏。今年,合作社的总收入超过4000万元,比去年增加了400多万。
【同期】克山县仁发现代农机合作社理事长李凤玉:收的数量少了,但是它的质量非常好。像我们的鲜食玉米,每亩地在种植上,就能剩四百到五百块钱的纯收入,如果要种普通玉米,很可能你种五亩六亩也赶不上这一亩的收入。
【画外】作为全省农机合作社中唯一的示范社,“仁发经验”给全省农民打了样儿。海伦市向秋蔬菜合作社把周边四万多亩的玉米田全都改种了辣椒,种植玉米不咋样的地块,长出的辣椒品质却是一流的,平均亩效益超过了3000块钱,是当地种玉米的5倍多。
【同期】海伦市海兴镇农民董春笑:(过去)最多也没挣过两万块钱。
【同期】记者:两垧(公顷)地呀?现在一下子翻了这么多倍?【同期】海伦市海兴镇农民董春笑:今年一下子就挣十多万。
【同期】海伦市向秋蔬菜种植合作社理事长高向秋:咱们也在看市场,这个辣椒南方总种总种,地都种乏了,那个时候根本就种不了辣椒了,咱们这个下来了,就是反季节菜,咱们这个上市,价格每年都挺好。
【画外】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海伦市的种粮大户潘河也放弃了曾经“坚守”的玉米。今年春节后,就出去跑市场,加上政府的点拨,让他开了窍,种上了市场急需的非转基因蛋白大豆。
【同期】海伦市民强村种粮大户潘河:一下种对了,到十一月份就已经卖空了,我历年来没挣过这些钱,2017年头子,挣了80多万,我们全家人太乐呵了。
【画外】大宏合作社播洒有机肥,杜绝除草剂,绿色种植,未产先销,效益远超玉米。
【同期】哈尔滨市大宏现代农机合作社理事长莫大宏:现在种大蒜,一点化肥不用,全是用有机肥。签订单了,山东那边回收,每亩地纯效益可以达到2000到3000元钱左右。
【画外】今年,黑龙江出台了《关于扶持标准化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的意见》,改造升级了17个蔬菜专业批发市场。一系列政策杠杆,点燃了农民调结构的热情,大豆、杂粮、草苜、果蔬等高值高效作物面积扩大到了1741万亩。仅蔬菜产业就拉动农民人均增收172元。
【演播室】主持人李莉:减法,让黑龙江减掉了市场上不需要的大路货。加法,让黑龙江增加了更多的优质农产品,而减和加的最终结果就是优化了农业种植结构,适应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今年年初,国务院给黑龙江点了赞,称赞“黑龙江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有序推进,总体看,无论是结构调整,还是深化改革都好于预期,已经取得巨大成效。”特别值得一说的是,原来备受国家呵护的玉米,被抱出“摇车”之后,非但没有成为市场的弃儿,反而成了热销的“金娃娃”。
【同期】黑龙江省农委副主任李世润:今年我们郑重地提出,玉米品种的选择要在当地适宜积温区退回两百度,也就是退回一个积温区,这样使玉米充分地成熟脱水,提高玉米的质量。再一个就是我们实行专品种种植,我们选择收储企业和加工企业需求的高淀粉、高赖氨酸、高蛋白的优质品种,实行专品种种植,专品种生产,所以全省专品种种植面积比例达到了90%。
【小标题】减少和增加等于什么?
【画外】过去,临储收购政策把玉米价格托得老高,加工企业收不上优质原料,成本还高,开工就赔钱。今年,玉米价格回归市场,品质也上来了,国内大型玉米加工企业纷纷抢滩登陆黑龙江。黑龙江玉米的年加工能力从去年的120亿公斤,已经发展到今年的175亿公斤。
【同期】黑龙江龙凤玉米开发公司采购部经理戚玉金:今年玉米比往年质量好,容重高,霉变也少,这么多年了,质量没这么好过。现在收购价格,30个水都到(每斤)6毛了,老百姓还不想卖。
【同期】黑龙江成福食品集团公司董事长王成福:国家取消临储以后,价补分离以后,对中国这些企业,特别出口企业,这种春天来了,同时这个量,订单源源不断,现在订单根本就供不上,根本就供不应求。
【画外】这个冬天,位于青冈县的龙凤玉米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机器开足马力运转。不远处,他们与京粮集团共同投资建设的100万吨玉米深加工项目,也开始试生产。
【同期】青冈县工信局副局长孙海峰:我们要把我们的产业链条,逐渐地往下延伸,我们要利用两至三年的时间,把我们(县)的玉米产业,打造成百亿产值。
【同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黑龙江两年的结构性改革取得的成就,给我们一个启发,对强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中国的农业,到了一个从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换的一个关口,只要我们围绕绿色生态、围绕市场导向这样一个方向,去推进我们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可以实现农民增收的,也是可以把我们农业真正做强的。
【同期】中央党校经济学教授杨英杰:我觉得这个太棒了,黑龙江领先一步,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迈出了勇敢的第一步。这是市场的呼吁,市场的要求。我们黑龙江紧紧地抓住了这一点,很敏感,正当其时。我想对于全国农业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起到一个非常好的样板作用、示范作用、引领作用。
【演播室】主持人李莉: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称黑龙江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新时代,赋予这块“压舱石”的新任务,就是要适应农产品消费结构升级的迫切需要,提供更多高质量的适销对路的农产品,满足人们从“吃饱”向“吃好、吃得安全、吃得营养健康”的需求转变,从而也让龙江农民的钱袋子更鼓,推进乡村振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