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3年改造治理,脏乱的沟渠湿地脱胎换骨,成为小城勃利的风景画廊
丝绸般柔滑的河水穿过勃利县城,城外的入水口是一个风景迷人的袖珍湖,水中隐约可见成群的野鸭出没。外来者很难想象,3年前,这里还是一处污水腥腐、垃圾成堆的涝洼塘。当时城中的沿河环境同样令人犯愁,油腻的水体,脏乱的环境,成为居民心中难以承受的痛点。箭已在弦,众心企昐,正是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河湖长制工作的大背景下,碾子河道治理改造工程全面启动。历经3年精心打造,碾子河勃力镇段一洗污尘、脱胎换骨,开始向世人展示出一幅生气勃勃的“勃利上河图”。

小城治水,提升幸福品质
作为倭肯河流域的一个支流,碾子河的水体环境对干流水系有重要影响,也直接关系到勃利县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没有整治前,河道杂草丛生,淤泥堵塞,河堤破败。一些河段变成了肆意排污、乱倒垃圾的“下水沟”。特别是到了炎热的夏季,由于气味刺鼻,岸边的居民不敢开窗户纳凉;河边成了蚊绳的乐园,也让游人望而却步。
勃利县城镇建设发展中心有关人员介绍,由于历史原因,沿碾子河两岸建有化肥厂、煤焦化厂、热电厂以及牲畜养殖场及屠宰加工厂等污染较大的企业,其产生污水直接排放到碾子河,再加上两岸居民将生活垃圾和污水直接倾倒在河道内,日积月累,恶性循环,严重破坏了倭肯河流域生态环境。

2018年,勃利县委县政府抓住国家实施黑龙江省小兴安岭一三江平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建设的战略机遇,将碾子河南、北段综合治理改造项目列人该工程第三批试点水环境保护治理项目。勃利镇碾子河南段综合治理改造项目,也是2018年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中央补助资金项目,治理区全长约2245米。该项目于2019年11月15日正式开工,2021年11月30日全部完成。

为了治理水污染,勃利县委县政府结合河湖长制工作目标,精准施策,利在长远。在深入开展水环境污染源调查的基础上,全面制订综合整治方案,确定改造指标,决定最大程度保持原生物态,充分体现河流湿地的自然风面貌及美感,凸显宜居、亲水特质,充分实现人水和谐,进一步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施工改造过程中,建设部门坚持以自然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全面疏浚河道,清除底泥、垃圾12万立方米;河道两侧边坡修整及护坡、防渗截污护坡1400米,雷诺护坡3400米,防护栏杆1930米,修造了跌水坝5道。在修建湿地拦河坝、防洪道路的同时,恢复湿地9.77公顷,恢复生态林地、草地、鸟类栖息地等15公顷。在沿河地带栽种乔木近2万棵,绿篱3000余平方米,草坪7万余平方米;种植湿地芦苇近200万株。通过多层次、立体化的绿植养护,涵养水源,改善水质,促进生态平衡。
针对原化肥厂污染地块,建设者在做好河套底泥清淤的同时,专门修建了14公里防渗隔离墙,确保有害污染物无法“潜入”河套。2021年9月,碾子河水质经专家小组实施动态监管和测评,城区段水质达到了四类水体标准。
河畔画廊,体验亲水乐趣
“人在河边走,犹如画中游”。沿河漫步,廊桥、凉亭,以及随势而造的亲水平台,既是别致的景观,也为市民休闲提供了便利。每到夜晚,沿河道石堤安装的灯饰辉映河水,波光融融,如梦如幻。谈到环境的改变,当地居民感触特别深:”改造后,河变宽了,水变美了,连岸边的居民楼也变成了抢手的河景房。过去是绕着河边走,如今是没事常到河岸遛。”

生态环境好了,水边很快成为野生动物的家园。河里的野生鱼类滋生繁衍,以鱼为食的水鸟也不期而至。当地河湖长办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已有野鸭、鸳鸯等8种水鸟在此栖息。
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生态环境的改变,提升了小城居民的幸福指数。仿佛有一种强大磁场,将众人吸引到碾子河岸。河岸的文化广场,形成了一个展示幸福生活的欢乐舞台,广场舞、大秧歌纷纷登场。现场采访时,记者看到围观人群中有位老者举着手机一通”咔嚓“,格外卖力,原来那位折扇翻飞、表演得格外来电的大妈是他老伴儿。伴随着起伏的旋律,有几位大叔大妈甚至还旋转身段秀起了华尔兹。民以食为天,河岸变成了画廊,也带火了一个个小吃摊位。香气扑鼻,人语轻喧,有了水的滋润,市井的烟火气息似乎更有了生活滋味。
依水而居,生活因此而改变
如今的勃利百姓,对身边这条河感到特别自豪。一位摄影爱好者说:“告别脏乱差评,迎来水碧沙明。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从我做起,爱护环境,我们将乐享风光秀责、康乐宜居的山城家园。”

当地人口中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污水有了家,垃圾有人拉。沟清水变美,岸边有鲜花。”对于碾子河改造带来的深刻变化,有人如是评价:“一条河的建设,带来幸福、祥和;一条河的风景,带来亲水体验;一条河的清流,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这是碾子河呈现给小城的“幸福秘码”。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深入贯彻河湖长制工作,守护好家乡的青山绿水,任重道远。碾子河鲜亮灵动的绿水,是美丽勃利藏风聚气的文脉所系,是沿河百姓追求幸福快乐的源泉,更为勃利河湖长制工作的全面发展注入活力,带来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