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0月9日讯“现在的饶河县绿水青山真是金山银山,环境不单变美了,人们的居住条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像歌词里写的,‘白桦林里人儿笑,笑开了满山红杜鹃’。现在人们的精神状态就是对生活充满了希望的体现。”时值《乌苏里船歌》诞生60年之际,今年6月,已82岁高龄的词作者胡小石再次回到心心念念的歌曲创作地饶河县,感同身受乌苏里江沿岸的喜人变化。
回忆这首歌的创作历程,胡小石说,1962年,他在哈尔滨歌舞剧院工作,为了迎接第二届“哈尔滨之夏”音乐周,他受歌唱家郭颂委托,创作一首反映百姓生活新气象的歌曲。采风期间,他与作曲家汪云才相遇,没想到三人一拍即合。
“赫哲族的故事太典型了,是党的民族政策落实得好的缩影,是歌颂社会主义中国的好案例。”胡小石说,国家帮助赫哲族重建家园,为他们无偿提供渔猎工具、粮食、衣物等,让他们过上安稳生活。他在同江街津口、八岔和饶河四排等赫哲族聚居地待了三个月,与赫哲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地窨子里听古老传说,在鱼窝棚里感受他们独特的说唱艺术伊玛堪。
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背靠大顶子山。风景优美,云雾缭绕,江水奔腾,渔船点点,也就有了歌词里的“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白云飘过大顶子山,金色的阳光照船帆”。
赫哲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有些小调只剩下一两句。创作既要原汁原味保留民族气质,又要精准传神……回到哈尔滨后,三个人一有空就在一起研究,词曲一共改了多少稿,胡小石早已记不清,前前后后打磨了三个月之久。
当年,郭颂到日本演出时,在联欢会上第一次试唱这首歌,迎来阵阵掌声,回国后的演出更是受到好评。这首歌通过广播电台家喻户晓、广为传唱,20世纪80年代初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国际音乐教材(亚太地区)。
近些年,胡小石经常回饶河看看。刹生鱼、炖江鱼、烤鱼干……从当年“只有鱼吃”到如今“花式吃鱼”,胡小石感慨乌苏里江的物产丰盈着游客的味蕾,也给赫哲族带来增收致富的机会。
近年来,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首要任务,紧紧围绕“四基地一窗口”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农业+旅游+文化”的赫哲风情农旅文融合发展新模式,全力打造生态产品高地、文脉传承宝地、民族旅游胜地,推动乡村振兴。
四排赫哲族乡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顺应现代社会绿色有机消费理念,进行农业发展升级打造,向上争取政策资金1608万元铺垫砂石路,修建盖板桥,升级改造井房、电网,全面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推行休耕轮作,推进种植结构调整,种植水稻0.69万亩,大豆0.63万亩,玉米0.42万亩,耕种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100%。
培育了赫津谷物种植合作社、赫乡食用菌种植合作社及赫香食品有限公司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绿色水稻、木耳、鱼产品等特色产业。四排赫哲族村妇女主任黄维玲带领村内十余名妇女建成黑龙江赫香鱼产品公司,生产赫哲族传统风味鱼产品,公司主要产品有赫乡风味鱼罐头、赫乡风味鱼松、赫乡风味鱼干、赫乡鱼松月饼等四大类15个产品,实现民族产品对外销售,推动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
为打开农产品销路,四排赫哲族党支部积极引导村民利用网络赚些钱,邀请哈尔滨易淘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李子庚老师来为村民进行电商运营指导,教会了村民如何进行网络运营。赫津谷物合作社理事长王福忠向村里人分享了自己的经验:“我和李子庚老师学习后,开始利用微信朋友圈和快手平台发布水稻种植、生长、收割的图片和小视频宣传品牌稻米,慢慢地视频播放量越来越多,购买量也上去了,赚了一些钱,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王福忠还与快手网红“咖啡姐”合作直播带货,进入“耕种食客”“南海区智慧养老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日常态接单500公斤以上,成功地借助网络将自己种植的稻子推向市场。村民们看到王福忠尝到“数字”带来的“甜头”后,纷纷向他学习商品定位、视频剪辑、营销策略等知识。四排赫哲族乡党支部计划着要把全村村民和资源都整合起来,打造村里特色电商品牌。
几年前,四排赫哲族乡村民从未想过,会因为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全村经济大幅度增长。在村民代表会议上,大部分村民对发展旅游业是有抵触情绪的,大家纷纷表示:“咱们老百姓天生就是种地的,种好地,就有饭碗可端,搞旅游我们不会干、也不想干。”
为解决这一矛盾,四排赫哲族乡积极谋划,探索“人才引领+旅游产业”新模式,特邀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共谋四排赫哲族乡旅游发展前景规划,确定了以“民俗、生态、冰雪”为主题的旅游发展新思路和新举措,大力发展界江游、生态游、赫哲风情游、冰雪游等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收点。
同时,巧借“人才外力”,打造乌苏里江沿线最具赫哲元素的旅游目的地和全市旅游名片,吸引全国各地游客来四排赫哲族乡旅游。旅游业发展得越来越好,村里一些有干事创业想法的有志青年发现了商机:“这么多游客吃喝住的开销这么大,这要是装咱兜里那多好。”乡党委了解情况后,由党支部牵头、党员能人带头,帮助村民发展特色民宿,目前,共有乡村旅游民宿经营主体9户,床位109张、餐桌42张、餐位450位,每年农家乐、四排赫哲族风情园、伊尔嘎风车花海园长廊都会接待一大批外地游客,旅游业的年产值达到200万元。
四排赫哲族乡是饶河县率先实施城镇化建设的村屯,先后建设完成了农民小区一期二期工程和9栋特色村寨,同步建设完成了农机大院、幸福路改造、墙体改造、路灯边沟等配套基础设施,农民住上了楼房。
提档升级环境,对“屋边、路边、田边、河边、沟边”白色垃圾进行集中收集、清运,对乱搭乱建、乱堆乱放进行专项整治,安装花坛168个,改造室外排水管道400延长米,渗井改造20个,化粪池4个,对旅游区、居民区进行网格化管理,有清扫车1辆、垃圾转运车1辆、钩机1台、电瓶车7辆,保洁人员20名。同时组建了由村两委班子、党员、村民代表等10人组成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常态化保洁,继续推进乡村美化绿化工程,在楼区及平房区街道空地栽种果树2000棵,对搬迁地进行绿化,种植赤芍、益母草、美葵等观赏性植物15万株,为有效破解“生活垃圾难处理”这一难题,在公路沿线设置垃圾桶、垃圾箱,物业公司安排专人收集、管理、清运垃圾,积极营造清洁、干净、宜居的乡村环境。
“爱设施,护公物,文明事,常身传……”四排赫哲族乡《村民公约》就建立在街道入口醒目处,“讲卫生,不扔脏,环境好,心舒畅……”通过村广播喇叭将卫生文明公约传递到家家户户,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街道干净整洁,绿树成荫,家家都住上了楼房,村民腰包鼓了,生活环境好了,笑容也多了。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其中“伊玛堪”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桦树皮制作技艺”、“鱼皮画制作”和“嫁令阔”、“叉草球”、“萨满舞”分别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排赫哲族乡深入挖掘赫哲族民俗、民风,成功举办了开江节祭祀、乌日贡竞技、河灯节等传统民俗节日。为保护赫哲族文化源头根脉,守望精神家园的初衷未来,重点培养赫哲族伊玛堪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卢艳华,目前卢艳华已经完成伊玛堪《希特莫日根》的大唱,并得到省、县非遗中心的认可,在保护和传承赫哲族文化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卢艳华成为党的二十大代表。
四排赫哲族乡大力支持挖掘和保护民族文化,支持村民开办鱼皮画、桦皮画制作工艺坊,让世人知道《乌苏里船歌》里的赫哲族,了解赫哲文化。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聘请县民族文化传承人定期到乡授课,增强本地传承人的民族文化能力。
同时推出赫哲系列旅游活动,古老的伊玛堪说唱、特色的鱼皮桦皮工艺、广为传唱的嫁令阔、传统体育运动叉草球,成立民间伊玛堪艺术团,结合节庆、国庆长假的旅游旺季,组织篝火晚会、文艺展演、赫哲手工艺品制作等互动项目,提升游客的参与度,形成“活动有文化、处处有欢乐、白天夜晚齐欢享”的娱乐体系。
渔业是赫哲族的主要生产方式,因而形成了独特的食鱼文化,赫哲族全鱼宴堪称一绝,刹生鱼、炒鱼片、烤“塔拉哈”、炒鱼毛、刨花鱼片等种类繁多、味道鲜美、久负盛誉,做好赫乡“食鱼文化”这篇大文章,以独特的赫哲饮食文化吸引游客。
围绕饶河县“乌苏里船歌”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项目总体部署,深入推进赫哲族渔猎文化特色旅游项目,加快赫哲族民俗非遗文化历史展示馆、赫哲族特色民宿及珍宝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积极打造一个集生态美景、民俗风情、休闲体验为一体的旅游胜地,使四排赫哲族乡成为乌苏里江沿线最具赫哲元素的旅游目的地。
四排赫哲族乡先后被授予“全省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全市新农村建设先进集体”“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称号。昔日《乌苏里船歌》创作地、边境小渔村正上演着乡村振兴发展的生动实践,续写赫哲人生活巨变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