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为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10月1日起,东北网策划推出“我和我的家乡”系列报道。对一直工作、生活在黑龙江的平凡人,对他们不平凡的生活,进行全方位的扫描、刻画和挖掘,感受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建设家乡的坚定信念,以及对家乡的深沉热爱和深情告白。
东北网10月18日讯 (记者 霍枭涵)2011年10月,佳木斯市汤原县香兰镇新建村土生土长的青年马英返乡成为新建村委会主任。2017年11月,马英当选为新建村党支部书记,成为拥有977户2378口人的汤原县最大村之一新建村的“当家人”。

马英刚当选村主任之时,新建村村集体经济近于空壳,党组织软弱涣散。他立下誓言:“既然父老乡亲信得过我,我就踏踏实实地领着大伙甩开膀子干点事儿,要干咱就干出名堂,绝对不当‘瘪子’!”
带着这股为家乡为村民脱贫致富而去闯去拼的劲头,马英在工作中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一步步实现了他当选时的誓言。村党支部先后评选为县市先进党支部;村民人均纯收入由2016年的8500元增加到2018年的12000元,村集体收入由2016年前的负债,到2018年积累50多万元,村集体固定资产超千万元。村内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成为汤原县乃至佳木斯市乡村振兴的典型。
“产业兴则乡村兴”,马英深知只有集体经济壮大了,才能更好地去服务群众。软硬件建设好之后,马英开始带领村两委研究产业项目。按照“借势发展、抱团兴业”的思路,马英带头成立了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将村集体6公顷土地纳入其中,相继吸引150多户农民带地入社,统一种植经营,发展订单农业。现在合作社土地已经达到3000亩以上,拥有各类农机具近40台套,近年来入社村民通过分红,额外增收100多万元,集体增收近10万元。

马英在充分调研并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基础上,提出要转变传统粗放农耕方式,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在上级组织和驻村工作队帮助下,多方筹集资金数百万元。2016年,建设了拥有38栋智能型木耳大棚的黑木耳产业园区,开辟了线上线下黑木耳销售渠道,2017年实现产值450万元,实现净收益120多万元。
第一个产业项目的成功,让马英和村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随后,新建村先后投资225万元建成300千瓦光伏扶贫电站1座;投资80万元新建了拥有50栋大棚的水稻育秧园区;投资416万元建成了占地三万两千平方米温室蔬菜大棚园区;还成立了黄牛养殖合作社,全村黄牛存栏数近300头,产值超1000万元。“现在,我们村集体每年固定收入可达近百万。”马英说。
“马英书记来了村里以后,经常到我家里了解情况,帮我们增加收入,现在一年收入已经能达到一万八千元了。”村民焦国胜高兴地说。
“农村要发展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好班子和好带头人,对于新建村来说,马英就是这样一个好的带头人,在他的带领下,新建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省人社厅驻新建村工作队长李兵告诉记者,“和马英共事以来感受很深,工作中他不夹杂私心私利,一心带领老百姓研究产业发展和致富增收的渠道,虽然马英年龄不大,但老百姓们对他非常认可”。
“我还有大把的时间,我一定撸起袖子加油干,为我们的新建村,为了村里的父老乡亲,谋发展、谋幸福,”马英说,“不能因为过去的成绩骄傲自满、停止脚步,而是要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扎实的作风奋力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