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白雪皑皑,室内育种科研人员忙得热火朝天。在黑龙江省农科院作物分子育种实验室,一场紧张的大豆种子淘汰赛正在进行,一粒粒圆润的大豆种子经历含油量、抗虫、蛋白含量多种指标的层层筛选,才能成为被推广品种。今年,黑龙江省粮食喜获“十九连丰”。丰收背后,良种所发挥的力量不容忽视。多年来,黑龙江一直围绕种子下功夫,通过分子育种、南繁北育、建立种质资源库等手段攥紧中国种子,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开发运用生物育种技术创新优良物化产品
好的种子从哪来,靠的是科研人员的“火眼金睛”,正在挑选种子的农业科研人员刘昭军以前从来没想过,通过生物育种技术,可以更加精准的达到想要的育种目标,比如高产、高蛋白,并且时间短、效率高。他和团队明年即将送审“龙生豆12”种子,就是利用生物育种技术经历近5年时间培育而成的。
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这里一直致力于优质水稻资源的利用与创制,共配置了优质水稻杂交组合1248份,累计推广种植一千多万亩。实验室创制的优质水稻品种在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区种植面积占到了三分之一左右。同时,还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成立了寒地杂交粳稻联合育种研究中心,为开展新品种选育、示范和推广提供研究平台。
南繁北育育种加速器
“我马上给你寄第二批种子过去”一个天寒地冻,一个烈日当头,黑龙江省农科院科研人员刘昭军正在和远在海南南繁育种基地的同事进行视频会议。从11月开始,今年的黑龙江省农科院南繁育种正式拉开大幕,一共有450份大豆种子材料带到海南进行冬季育种。从2007年起他们就开始了南繁北育的工作,目前水稻正在播种,玉米和第一批大豆种子已经出苗。一个新品种的培育往往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而经过南繁加代选育,可以让育种时间缩短到3-5年。
种质资源库保障优良品种供给
想要培育出优良的品种,就要有丰富的种质资源。在黑龙江省农科院,正在向社会征集种质资源2万份,使种质资源保存数量超过7万份。同时,种质资源库正在进行改建,保存能力将由20万份提升至30万份。今年8月,黑龙江省寒地作物种质资源库被农业农村部批准为国家寒带作物及大豆种质资源中期库,这里是我国最北、最早的寒地作物种质资源库,也是全国拥有寒地作物资源数量最多的资源库。截至目前,中期库已累计向社会提供种质资源7000余份,直接或间接培育出了大批作物新品种。
十年来,黑龙江省持续推进规模化、数字化、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种植面积占比87%,实现了水稻、大豆、小麦种源完全自主。黑龙江还将多措并举提高粮食综合产能,力争五年左右时间推动粮食产能增加1000万吨,让“中国饭碗”装上更多中国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