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春节期间气温急剧下降,可年味儿十足的对联和大红灯笼依旧把普阳农场衬托得格外喜庆。正月初八上午,农场第五管理区水稻种植户赵龙又像往年一样,启动铲车清理棚内积雪,开始了今春的水田生产准备工作。
“这么早就开始清雪了?”“早晚都得干,还拖个什么?早清雪、早扣棚、早升温,过完‘十五’就把棚子扣上。”见家里来了客人,赵龙停下铲车,热情地和记者打着招呼。
今年35岁的赵龙是勤劳且喜爱琢磨事儿的新时代北大荒人,多年的水稻种植经验让他明白节本增效的重要性,特别是近年来雇工费较高的情况,更让他看到了智能农机的优势。从格田改造到卫星导航AB点辅助驾驶设备,从无人机到电动轨道运苗车,赵龙在节本增效路上一发不可收,也让他的腰包越来越鼓,仅去年他种植的600亩水稻生产一项就盈利30余万元。
尝到甜头的赵龙更坚定了种植水稻的信心。这不,当大多数人还沉浸在春节气氛中时,他已开始了备春耕。
“今年种多少水稻?”“600亩水稻,这两年我在农场的帮助下引进了新设备,节约了成本。走,外面冷,屋里聊。”
当记者一进赵龙家,一阵肉香扑鼻而来。
“香不香?这鸭子可是稻田鸭,是咱自己喂的,去年我养了100只稻田鸭呢……”
“这不就是种养业相结合的‘循环经济’吗?有机肥的问题解决了,那除草怎么解决?有机水稻生产准备得怎么样?”
一听记者唠起水稻生产,赵龙立刻来了精神:“在稻田里养鸭子,鸭子吃掉田里的杂草和害虫,粪便又能给水稻提供养分,利用稻鸭之间良性共生的关系,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不但生产出了有机稻米,养出来的鸭子肉质更细嫩紧实、味道鲜美。”
通过聊天得知,普阳农场采取“农业+营销+种植户”抱团发展的方式,成立了产销一体化党支部,积极探索立体生态种养模式,不仅改变了传统农作物种植产业链单一的问题,而且还打造了“一水两用、一地多收”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模式,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助推种植户增收、企业增效。
赵龙之所以水稻种植的精,一方面是他作为北大荒人有着对“中国粮食中国饭碗”的深刻理解,另一方面是智能农机让他实实在在地看到了投入产出比。“去年,我家用上了电动轨道运苗车和AB点辅助驾驶八行插秧机,插秧工作由往年的每天7人用工量,降为每天4人用工量,每亩可减少成本60余元。”
都说农民过年是耍正月、闹二月、哩哩啦啦到三月。可赵龙没出正月十五就开始忙活,种子定好了、粪肥也备上了,接着就是扣棚、沤肥、浸种、育苗……
年没过完,赵龙就盼起了今秋的大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