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搜 索
奋发奋进 共襄伟业丨陆文俊:专心致志用情用力 推动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23-03-04 00:59:00 来源:东北网  作者:霍枭涵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编者按:全国两会即将在京召开。即日起,“奋发奋进共襄伟业”专栏将带您回顾五年以来及过去一年来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履职情况和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2023年议案、提案准备情况,展现新时代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履职为民风采。

  东北网3月3日讯 (记者 霍枭涵)一直以来,我尤其关注如何推动装备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陆文俊说。

  陆文俊是第十三届、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五年来,陆文俊围绕企业重点工作,始终把反映职工群众的意愿,积极建言献策这份使命与担当记在心里、扛在肩上、落实到行动中。

  在每年参加全国“两会”期间,陆文俊聚焦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积极就行业发展、职工群众美好生活愿望发声。回到企业后,第一时间采用接地气、听得懂、易接受的方式,把全国“两会”最新精神,特别是与装备制造业和产业队伍建设发展关系密切的大政方针发展变化等,及时向职工群众宣讲。

  “无论是内部基层调研还是产业上下游走访,我都把这些工作作为履职调研的重要内容。”陆文俊深入研究《“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等国家政策文件精神,牵头成立企业创新研究院,积极与国家部委对接,找准行业、企业与落实国家战略规划的最佳结合点。每年做好走访安排,定时拜访行业专家学者,探讨行业发展趋势方向。积极开展市场调研,及时了解行业最新信息、产业政策、发展趋势,先后指导完成26项专项调研,有效促进新产品开发和科研成果应用,为更好履职奠定了坚实基础。

  陆文俊还积极研究国际重型装备行业发展形势,完善在俄罗斯、印度、德国等国家的服务网络建设,成功打开美国铝板轧机、巴西炉卷轧机改造等国际高端装备市场,顺利实现与印度最大钢铁公司JSW等诸多世界知名企业合作,助力中国的装备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积极与沿线国家不断深化国际产能资源合作,尤其是确保在印尼镍产品的生产,为国家战略资源提供保障。

  为推动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制造强国建设,陆文俊大力部署并推动实施150T电渣重熔炉、1600mm垂直连铸机等重点项目,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着力打造更多国之重器、国之利器。

  立足“中国制造业第一重地”高质量发展,陆文俊大力推动中国一重积极统筹建设设计研发平台、制造基地技术转化平台、战略协作研发平台、协同客户应用技术服务平台“四大平台”,助力中国一重构建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科技创新模式,把创新创造深度融入企业科研生产全过程,助推改革了企业的创新体系。推动中国一重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努力实现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优势领域突破难题,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一大批技术难题得到破解、科技创新技术得到转化应用。

  中国一重高质量发展地企融合新业务,陆文俊把着力点放在了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上,努力实施产业布局优化升级。聚焦打造龙江高端装备制造服务基地,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依托黑龙江及东北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石油关键设备、绿色冷链装备及物流等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地企融合业务。积极推动“一重产业园”建设,共同组建了我国首家核能供暖产业联盟及齐齐哈尔重型高端装备产业联盟,构建了“小核心、大平台、轻资产、精协作、聚人才”的灵活协作机制,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为巩固国家粮食安全做贡献。

  围绕加快新能源技术装备发展和新能源全产业链建设,陆文俊牵头,中国一重与黑龙江省发改委、齐齐哈尔市政府等地方政府联合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重点谋划发展风电新能源产业。2021年,中国一重联合多家国有企业,共同在风光核能资源开发、风电装备制造、可再生能源资源规模化高效利用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依托强大的装备制造能力基础,延伸风电设备制造上下游产业链,建设整机及核心部件等风电装备全产业链制造能力。特别是实现了中国一重风电产业的从无到有,并实现了风电全产业链的延伸。目前已投运装机容量10万千瓦,年发电量预计3亿度。项目全部建成并网后年发电量预计将达到30亿度,年可节约标煤92.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50万吨。

  此外,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中,陆文俊牵头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积极扶持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目前中国一重在装备制造板块基础上,积极推进与龙江本地产业对接、战略对接,协同发展秸秆综合利用、垃圾焚烧发电、新材料等产业,把龙江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

  陆文俊表示,今年两会,他将继续关注装备制造业发展。一方面要加快推动产业体系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拓展行业领先优势,巩固产业领先地位;另一方面,积极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和高端装备产业链“链长”,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完善创新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解决进口替代,强化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高端装备的关键支撑作用,以科技自立自强取得发展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同时,要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增强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责任编辑:强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