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北,到中国版图最北端,黑龙江的秋天,比别处来得更早些。
这里有风吹稻浪,带着丰收喜悦,也有北极村童话,回忆漠河往事。乌苏里船歌传唱着赫哲人家的美好生活,高高的兴安岭尽情诠释北国秋色的斑斓模样。
岁月悠长,路也迢迢,这片黑土地,燃烧过保家卫国的抗日烽火,也成就了中华粮仓的万顷良田。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跟随总书记的讲述,我们一起追寻黑土地上的光辉足迹,以及足迹背后熠熠生辉的中国精神。

从1931到1945:来时路上的红色印记
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前沿阵地、共产党往来苏联和共产国际的“红色通道”,黑土地从不缺革命精神。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就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一曲《松花江上》,唱不完收复河山的家国情深,一句“甘将热血沃中华”,道不尽视死如归的赤胆忠心。夜幕下的哈尔滨,一场场血与火的生死较量在暗中涌动,悬崖之上的苦斗与坚守,只为等待和平与正义的黎明曙光。
可以说,一部东北抗联史,也是一部可歌可泣的革命精神史。冰天雪地里,将士们身着单衣,“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敌人封锁下,缺粮断炊成为常态,只能靠树皮草根果腹...... 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东北抗日联军孤悬敌后,数万名将士血染疆场,百余名师以上干部、30余名军以上干部壮烈牺牲,硬是凭铮铮铁骨歼灭日军17万余人,伪军5万余人,牵制日军兵力76万。
杨靖宇、赵尚志、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对于“千千万万抗日将士的杰出代表”,习近平总书记一次又一次表达敬意。他曾提到赵一曼烈士牺牲前留下的遗书,也曾回顾杨靖宇将军“牺牲时胃里全是枯草、树皮、棉絮,没有一粒粮食”......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如今,尚志市、一曼街、靖宇公园以英雄之名,守望盛世繁华。硝烟远去,英魂永存,在他们生前“爱得深沉的土地”,东北抗联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从北大荒到北大仓:拓荒路上的人间奇迹
难忘雁飞塞北,唱响北大荒歌,这是一片创造奇迹的土地。
1947年,为响应党中央“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号召,一批军人来到这里,在荒原上拉动“第一把犁”。
20世纪50年代以来,14万转业复员官兵、10万大专院校毕业生、20万内地支边青年、54万城市知识青年挺进北大荒。四面八方的人们带着大江南北的口音,却做出同样无悔的选择:以青春赴使命,扎根黑土地。
“早起三点半,归来星满天,啃着冰冻馍,雪花汤就饭。”风雪严寒没有让拓荒者屈服,铸就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历经70余年的接力开垦,曾经荒芜的北大荒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和国家级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
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总工会机关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新中国第一代拖拉机手、时年84岁的梁军老人激动地说:“我的梦想就是建设北大仓,现在这个梦基本实现了。”
2018年9月,总书记在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一楼大厅端详墙壁上的老照片,指着梁军的照片说,她就是壹元人民币上女拖拉机手的原型。“北大荒能有今天不容易啊!”“真是居功至伟!”
昔日北大荒,今朝北大仓,离不开一代代农垦人“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倾情付出。而北大荒精神,也注定在这黑土地上薪火相传、永不褪色。

从工业重地到国之重器:复兴路上的历史功绩
如果说,战争年代,黑土地筑起了保家卫国的血肉长城。那么建设时期,黑土地则唤起了奋发图强的复兴壮志。
新中国成立之初,戴着“贫油国”的帽子,我国石油消费基本靠进口。1959年9月26日,新中国成立10周年前夕,松基三井喷油的消息传来,油田所在地因此得名“大庆”。
工业的烈火,时代的热潮,融化了荒原的寒冰,一场石油大会战正式打响。从崎岖泥泞的巡井路,到屋顶漏雨的泥巴屋,从“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王进喜,到“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经过3年多时间,大庆油田形成年产600万吨原油的生产能力,挺起了共和国石油工业的脊梁。
作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黑龙江制造出我国第一台1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第一座现代化电站锅炉制造厂、第一张铝板......70年前,哈尔滨还诞生了我国第一所高等军事工程技术院校——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育国之英才、铸国之重器,“哈军工”为我国培养高级军事技术人才、发展先进武器装备发挥了开创性作用。
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此次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学子要树牢科技报国志,刻苦学习钻研,勇攀科学高峰,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绽放青春光彩。”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自力更生、自强不息,黑土地上足迹坚实、步履铿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