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显得越来越重要,如果信息泄露往往会带来很多麻烦,轻则接到骚扰电话,重则遭受财产损失,甚至威胁到人身安全。我们该如何防范个人信息泄露?泄露后如何补救?
公安部公布犯罪分子获取个人信息数据6种手法
(1)利用“地推”、假冒身份等手法骗取公民个人信息
乡村地区流行的扫码送礼物、协助激活电子医保卡,以及冒充电商客服、冒充公安民警骗取个人信息等。
(2)线上和线下盗取公民个人信息
利用木马病毒、钓鱼网站、渗透工具、网络爬虫等黑客技术盗取公民个人信息。或者通过非法入室等方式线下盗取公民个人信息。
(3)利用职务便利非法泄露公民个人信息
运营商、快递、汽车4S店、地产等企事业单位内部工作人员泄露公民个人信息。
(4)非法采集公民个人信息
APP、机顶盒、手机、智能手表等供应链厂商利用其产品非法采集公民个人信息。
(5)收买或交换公民个人信息
利用兼职形式从社会闲散人员处收买身份证、银行卡、人脸识别等信息,或者金融、教育、房产等行业从业者违规交换内部数据。
(6)加工变造公民个人信息
将身份信息、购物信息等不同数据源进行碰撞,添加新标签后形成新的数据源,或者利用AI技术使用照片生成动态人脸识别信息等。
怎样避免个人信息泄露?
8招教你保护个人信息
(1)不注册来源不明的网站;
(2)不扫来历不明的二维码;
(3)淘汰的电子产品信息销毁要彻底;
(4)有个人信息的纸张处理时要抹掉隐私信息;
(5)不在社交软件上泄露过多个人信息;
(6)慎用公共场所免费WiFi;
(7)不随意点击短信和邮件中的链接;
(8)不同软件不用同一组账号密码。







个人信息遭泄露如何补救?
通常个人信息被盗一次,很有可能面临多次被利用。因此,一旦发现个人信息泄露,一定要及时做这8件事:
(1)修改一些社交软件和金融支付平台的密码;
(2)收集证据线索,排查信息泄露的源头,比如:邮箱信息泄露的,查看一下自己的发件箱;社交软件被异地登录的,锁定一下当时登录的IP;近期维修过手机的,检查信息是否被备份过;
(3)下载“个人所得税”App查看“任职受雇信息”;
(4)登录“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官网”,在“个人征信查询系统”中查询是否多了贷款或担保以及相关失信信息;
(5)微信搜索“电子营业执照”小程序,看看自己的身份信息有没有被用来注册公司;
(6)打开“微信钱包”,点最下方的“帮助中心”,点“实名问题”,再查询名下是否有不是自己认证的账户;
(7)打开支付宝,搜索“我的客服”,再点查询“名下账户”,以此判断是否有多出的支付账户;
(8)微信搜索小程序,“一证通查”,查询自己名下有没有多出的手机卡。
一旦明确个人信息已经遭到泄露,且掌握一定线索的,一定要及时报警,随后尽快注销不相关账号,也可以联系律师,积极维权。
非法出售或获取信息
50条以上构成犯罪
无论是演艺明星还是普通个人,个人信息均受法律保护。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对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民事责任均有规定,而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也规定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刑事责任。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的“公民个人信息”,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动情况的各种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件号码、通信通讯联系方式、住址、账号密码、财产状况、行踪轨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