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搜 索
三年整治7000多亩 盐碱地里稻飘香
2023-10-08 08:19:30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崔义鑫 李民峰 赵吉会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盐碱地水稻田喜获丰收。本报记者赵吉会摄

  黑龙江日报10月8日讯 近日,记者在大庆市大同区双榆树乡137泡区域土地整治项目现场看到,金灿灿的稻穗摇摇欲坠,成片稻田一望无垠,丰收景象尽收眼底。很难让人想象,这里曾经是非常贫瘠的盐碱地。

  “冬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春秋尘烟起,地上长秃疮。”这里的百姓曾这样形容盐碱地。盐碱地在全世界分布广泛,一度被称为土地的“绝症”。然而在大同区,大面积的盐碱地已经变为丰产田,已经连续3年压茬整治盐碱地7179亩,新增水田5561亩。

  大同区因降水量小、蒸发量大,地下盐碱“返浆”致使土壤板结化,逐渐形成了大面积的盐碱地块,盐碱地总面积8.7万亩。

  如何改造利用这些盐碱地,使之变废为宝?大同区紧紧抓住国家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机遇,有序实施盐碱地开发利用,探索发展“碱稻”产业,让盐碱地成为农村“致富地”、国家“储粮田”。

  2020年10月,大同区把盐碱地开发利用列为全区重点工程,经调研论证,选择距离“南引水库”和“西大海”水域最近的双榆树乡辖区盐碱地进行重点开发,采取“一地一图一良方”方式,修渠建站,引水入田,开启了“碱稻”种植、碱地整治的新征程。

  首年,先进行小范围试验。2021年4月,一期试验田项目改良盐碱地面积586.2亩,运用“盐碱地改良八法”,通过水利物质改良、有机酸性肥治理等方式进行碱稻种植,将“不毛之地”变成了农田,新增水田425.3亩,当年喜获丰收。

  次年,快马加鞭扩大面积。2022年3月,启动建设二期工程,整治盐碱地2548.3亩,当年新增水田面积1664亩,地块不仅实现了PH值和盐量“双下降”,而且还实现了有机质含量和亩产量“双上升”。

  今年,紧抓机遇乘势而上。大同区投资6000万元,启动三期工程双榆树乡137泡区域土地整治项目,改良盐碱地面积4345亩,新增水田面积3472亩。土地平整、灌溉排水、田间道路,以及水渠、泵站等基础设施快速建设。经测产,该地块水稻亩产可达800斤以上,地块粮食总产量可达到280万斤以上,实现当年施工、当年播种、当年收获。

  三年攻坚盐碱地,大同区击破无数难题。解决引水难题,选择距离“南引水库”和“西大海”最近的双榆树乡区域,修渠建站,引水入田。在改良技术上,科学运用“盐碱地改良八法”,即水利物质改良、有机酸性肥治理、生物技术改良、常规灌水压碱、合理增施生根、栽培技术管理、化学技术辅助、测土配方施肥,形成符合大同地域盐碱地特性的改良技术,改良后的土壤盐分含量从3‰降至1‰以下,土壤PH值从9.3降至7.5,有机质含量从不足7‰提升至近20‰。最后,在秧苗保障上,新建110栋育苗棚室,按需育苗,可满足8100亩地的用苗需求。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经济账”直观。据统计,通过项目实施新增水田5561亩,“碱稻”总产可达400万斤以上,年可实现经济收入450万元。不仅如此,大同区还完成国家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1980亩,2.6亿元。

  “生态账”亮眼。在盐碱地开发利用过程中,该区同步规划水系连通、岸线美化、环境塑造等,累计新建引渠、干渠、灌溉渠等164条、总长约60千米,同步建设水闸、泵站等10余项基础工程。

  “民生账”丰厚。盐碱地的有序开发利用,带动周边道路、绿化等民生项目建设投入,有效提升了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水平。仅在项目建设和田间管理上吸纳当地劳动力500人以上,同时,带动稻米加工、物流、仓储等相关产业发展。

责任编辑:李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