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解码“二十连丰”
2023-11-14 07:07:07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黑龙江日报11月14日讯“黑龙江要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是东北的首要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考察和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期间,多次提到“压舱石”这一关键词,这是对我省多年粮食稳产保供举措和成绩的肯定,也彰显了我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中的贡献和分量。

  秋收结束,喜讯频传:肇东玉米“吨粮田”亩产2053斤;北大荒集团水稻亩产突破1600斤;在pH9的盐碱地上,耐盐碱水稻破天荒实现了亩产1017斤;富锦大豆试验田实现亩产668斤……从2003年的502.5亿斤到2022年的1552.6亿斤,已“十九连丰”的龙江持续发力,今年实现“二十连丰”!

  良田固基、良种发力、良法配套、良机提效、良制赋能……每一次我省粮食产量迈上新台阶,其背后都有着一系列的新变革、新方法、新措施。正是这些创新落地实践,使得这片黑土地上的“潜力”不断被激发出来,让“中国饭碗”装满了更多的“龙江粮”!

  科技驱动提升单产

  备春耕期间,记者曾到肇东市鑫伯利农机专业合作社采访。彼时合作社理事长单玉恒信心满怀:“今年亩产要达到2000斤以上。”

  如今这个目标是否实现?不久前记者再次来到合作社。“玉米‘吨粮田’的目标实现了!经全国玉米单产提升示范项目专家组现场测产,我们合作社单产提升示范地块403亩,按14%标准水分计算,亩产2053斤。”单玉恒异常激动。

  “吨良田”的奥秘在哪里?单玉恒介绍,就在大垄双行密植和水肥一体化新型种植模式上。以水肥一体化为例,该合作社从国外引进先进设备,将设备中的滴灌管铺设在田间苗带,并在农作物生长不同时期进行水肥补充,如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孕穗期、灌浆期等。“水肥滴灌都是通过电脑设定,在灌溉时非常精准且均匀。”

  单玉恒说:“这是我们第一次使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每亩地产量比以往多收400多斤。运用新技术真的实现了高产,让粮食生产上了一个新台阶。”

  今年,我省认真落实农业农村部关于主要农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工作部署要求,制定《黑龙江省玉米单产提升三年工作方案(2023-2025年)》《黑龙江省大豆单产提升三年工作方案(2023-2025年)》,组织指导4个全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示范县、46个承担全国大豆(玉米)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和10个北大荒农垦集团分公司以及56个全国绿色高产高效行动示范县,坚持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突出核心要素、落细配套措施、强化支撑保障,千方百计提升玉米、大豆单产水平,全省玉米、大豆单产水平稳中有升。

  龙江良种屡创佳绩

  农以种为先。一粒粒种子,为我省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提供了坚强保障。

  “龙粳31”在2023年全国农垦提单产“大比武”劳动竞赛测产中,亩产突破1600斤,刷新了北大荒水稻高产示范样板田的单产纪录。

  富锦市剑峰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大豆田里,由省农科院绥化分院选育的“绥农35”产量达到每亩668斤,荣登我省高油大豆亩产榜首,创我省高油大豆单产历史最高纪录……

  龙江良种屡创佳绩的背后,是我省多年来重视种质资源与创新的生动体现。这些年来,我省不断加强良种技术攻关,突破种源“卡脖子”问题,努力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今年9月,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发布2022年度主要粮油和重要特色作物前10大品种,我省水稻、大豆、马铃薯等作物12个品种上榜,水稻品种“龙粳31”、大豆品种“黑河43”分获常规水稻、大豆全国推广面积第一。

  同时,我省是全国拥有寒地作物资源数量最多的省份。记者从黑龙江寒地作物种质资源库获悉,到今年底,该资源库的种质资源保存量预计达到7万余份,种质资源保存能力将提升至30万份。

  精细收获颗粒归仓

  桦川县玉成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用48台收割机,在不到10天的时间里,收割了1.2万亩水稻,而每亩的损失率仅1%左右。

  该合作社理事长李玉成介绍,以往每亩损失率在3%左右,今年能够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机械性能的提升和机手操作水平的提高。8月底开始,合作社就开始仔细检查机器的每一个部件;正式开始作业前进行试割;根据作物的成熟度和籽粒含水量调整滚筒的转速和间隙……诸多细节成就了颗粒归仓。

  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今年我省不断强化机收减损,制定《黑龙江省玉米、大豆、水稻机械化收获作业技术指南》,指导各地加快推广应用高端智能绿色高效收获机械,着力推进粮食精细收获,减少田间地头的收获损失。

  与此同时,省农业农村厅还组织科学开展机收减损监测,牢固树立“减损就是增产”意识,提高机手操作能力,进一步提升机收作业质量。

  就在9月份,省农业农村厅在五常市举办了“黑龙江省基层农机推广技术骨干培训暨水稻机收减损大比武”。据现场初步测算,最好成绩的作业机手水稻损失率为2.16%。

  采访中,李玉成表示,“现在我们合作社收割机的数量多了,完全可以实现适时收获。在每天的上午10时至下午4时的6小时‘黄金时段’内进行收割。”

  据了解,截至2022年底,我省农机总动力达到7090.81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155.8万台,收获机械20.3万台,能够满足气候正常年份的机械化收获需求。

  盐碱地变成米粮川

  安达市先源乡八里岗村水稻种植户刘宏亮今年种了3000亩水稻。和别人不同,他的“粮田”是pH值为9.0左右的盐碱地。“去年这片地亩产只有850斤,今年亩产增长160斤。”刘宏亮说。

  在北大荒集团黑龙江四方山农场盐碱地农作物产能提升示范区,通过ARC微生物菌剂、叶面追肥等增产技术措施种植的大豆田亩产达386.8斤,比常规农户施肥模式增34.8%。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李培武兴奋地说:“田间pH值达到8.63,有的地块甚至9.12,pH值如此高大豆还能长得这么好,这项技术为将来黑龙江大豆单产提升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今年我省加大力度做好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牵头创新培育21个耐盐碱水稻新品种,构建资源搜集利用、技术配套集成、新品种培育的创新发展模式,实现了寒地高产、优质、适应性广的新突破。

  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东北中心主任、省农科院副院长来永才研究员说,目前,我们的耐盐碱水稻品种,使水田平均亩产由原来不到600斤提高到1000斤左右,优质耐盐碱水稻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

  一场大雪过后,经过深翻的黑土地,进入了短暂的休眠中,明年冰消雪融,丰收的希望将再次破土而出!

责任编辑:王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