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搜 索
七十余载,祖孙三代接力守护英魂
2023-11-30 07:42:54 来源:  作者:梁木 孙伟民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黑龙江日报11月30日讯 “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

  鸡西市梨树区的东山顶上,每一天的晨曦里,都能听到有人在朗诵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那富有磁性的声音时而亲切、时而高亢,时而沉重、时而悠长,在高耸入云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上空、在苍松掩映的抗美援朝烈士墓碑间深情回荡。每当此时,朗诵者也仿佛在英烈们的慰藉中,露出了笑容。

  这位坚持不懈的朗诵者叫孙立,前不久被评为第九届黑龙江省道德模范。他今年57岁,从还没上小学起就跟随父亲孙延明的脚步,义务守护东山上这座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后来,他又带领当时也还没上小学的女儿孙佳媛,继续义务守护在这里。祖孙三代接续,已经七十余载。

  “他是我的兄弟,他们都是我的兄弟呀……”

  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作“东山”的这座小山岗,海拔不过300米上下,却因为70年前掩埋了157位抗美援朝烈士,成为备受后人敬仰的革命烈士陵园。

  这座在梨树区也不算大的山岗,见证了这片热土的沧海桑田。1933年日本侵略者占领梨树后,在半山腰建起了兵营;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这里被辟为志愿军后方医院;再后来,这里成了鸡西市第六中学所在地。亲历了抗日战争胜利喜悦的两个年轻人孙延明、关淑珍,在这一年的8月结了婚,他们育有八个儿女,孙立是其中之一,就住在志愿军后方医院附近。从此,“最可爱的人”奋不顾身、保家卫国的可贵品质,一直激励着孙家三代人。

  “志愿军伤病员就是我们的亲人,我们都敬他们、爱他们,为他们做什么都心甘情愿……”2022年初,96岁高龄的关淑珍老人离世。生前她讲得最多最动情的故事,就是抗美援朝期间的后方医院,还有后方医院那些“最可爱的人”,“那时候,火车运来志愿军伤病员,男人负责抬担架,还有的扶着或背着伤病员走,女人负责接包背包,一路照顾伤病员到后方医院。”

  那时,孙立还没出生,他后来听父亲孙延明讲:“咱们和志愿军伤病员相处得像一家人。因为人多,咱们家在院子里支起大锅烀苞米,有的战士一连吃了两穗就不好意思再吃了。”

  “和志愿军战士比起来,我们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孙延明是穆棱矿铁运科职工,每当有人因为工作艰苦、待遇差别有意见,他总是让周围的人和“最可爱的人”比思想高度,比境界高度, “志愿军战士都很年轻,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在前线吃了多少苦?他们有的负了伤,有的献出了生命,我们永远不能忘了他们!”

  李安民是孙延明从火车上背到后方医院的,李安民的一只脚因冻伤而肿胀发黑,流着脓水,到院后做了两次手术,不得已截肢了。后来李安民身体状况稍好,便经常拄拐来孙延明家串门,给孩子们讲前线故事,时间长了,孩子们都管李安民叫李叔。但后来因病情恶化,这位爱讲前线故事的李叔去世了。

  从那之后,孙延明便经常来李安民的墓前看看。“他是我的兄弟……”那时,烈士墓是土坟,他就常常给墓打打草;“他们都是我的兄弟呀……”孙延明看到其他烈士墓前的草也长得老高,心里不得劲,就把所有烈士墓的草都清理了。后来,他就义务看护这些烈士墓,直到年迈。

  “你们问我图啥,我图的就是心里敞亮……”

  在孙立还没上小学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上山看护这些烈士墓,他亲眼看着父亲为了维修这些烈士墓,从山下挑土上山,用麻袋背土上山。闲暇下来,父亲就给他讲烈士的故事,渐渐地,他在课本上学到的英雄黄继光、邱少云的故事,也都更生动了。

  “我已经上不去山了,以后守护烈士墓这事,可全靠你了……”时光荏苒,2000年的夏天,已经80岁高龄的父亲,郑重地向孙立交班了。之后的七八年里,这位整天拄着棍子、拎着马扎子的孙老爷子,每天最开心的,就是看着儿子去守护烈士墓,直到弥留之际。“我深知,我接过来的,不只是辛苦,更是从父母那里传承下来的崇尚英雄、敬仰烈士的宝贵精神,我有责任接续传承下去。”孙立说。

  “那里埋的是你爹、还是你爷爷?你看得这么认真……”起初,烈士陵园还没有围挡,孙立整天得看住牛群,所以经常惹怒牛倌。每当这时,他总是毫不犹豫、斩钉截铁地回应:“这里埋的就是我爹,就是我爷爷,他们都是我的亲人!”义务守护烈士墓这么多年,也曾有人不理解,问他图的是什么?他说:“我图的就是心里敞亮!”

  整天一身迷彩服的孙立,腰间扎着的武装带、随身戴着的纪念章,都是当年后方医院志愿军伤病员赠送给父母的。他只有初中文化,但对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情有独钟,他说那里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是最美的。

  松涛掩映下,孙立忙活起来,擦拭墓碑、清扫甬道,整理祭扫者敬献的花,风霜雨雪,四季不停。2022年11月下雨夹雪,边下边冻,他就一直在山上守着,边下边清,“每名烈士都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每块墓碑擦得干干净净的,心里才舒服。”

  烈士陵园里,最小的烈士只有16岁。孙立说,这些年轻的孩子们,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却毅然走上战场,为国捐躯。守墓这些年,孙立积极帮助烈士寻亲,还有烈士亲属想给他钱表示感谢,“那钱我怎么会要呢?”孙立眼中噙着泪水。

  “祖辈父辈做的,我有责任都传承下去……”

  也是在孙佳媛还没上小学时,孙立就带她一起守护烈士墓。从懵懂的小姑娘,到大学毕业,孙佳媛一路听着爸爸讲抗美援朝烈士的英雄故事、陪爸爸义务守护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铿锵脚步中成长起来。如今她已是一名辅警,又被抽调到市纪委、监委廉政教育基地做讲解员,工作很忙,但一有时间她就去陪爸爸义务守护烈士墓。

  “小时候觉得爸爸和爷爷都是普通人,长大后觉得他们做的事情很光荣很有意义。爸爸也快60岁了,我会接过接力棒,继续守护这些英烈。”孙佳媛说。

  今年7月27日,迎来了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我省“为烈士寻亲”抗美援朝烈士亲属集体祭扫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人们敬仰烈士,也敬佩孙立一家人。

  孙立告诉记者,今年,他被增补为梨树区政协委员,今后他将更加努力发挥好广泛联系、参政议政的作用,为保护革命烈士陵园、传承红色历史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责任编辑:宋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