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建三江法院落实省法院部署,推进构建“四化四解四到位”诉源治理新格局,“家门口”解决纠纷,“零距离”服务群众,实质性化解矛盾,“8+15”全域式诉调对接“一张网”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人民法院“解锁”诉源治理的切实行动。
坚持“抓前端、治未病”能动司法,推进构建“四化四解四到位”诉源治理新格局,建三江法院打造“8+15”全域式诉调对接“一张网”,延伸诉讼服务触角,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不断在实践中创新举措、优化流程、拓展平台、整合资源,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多元、便捷高效的纠纷解决路径,实现诉调对接“一张网”,推进构建诉源治理新格局。
“8+15”全域式诉调对接“一张网”
建三江法院在8个派出法庭建立了8个诉前调解室,联合辖区农场建立15个调解站,由退休法官、特邀人民调解员及法院书记员成立调解组织,开展诉前调解工作,能调则调,调解不成功、或不具备调解条件再引入诉讼程序,形成“8+15”全域式诉调对接模式。
人民群众可就近选择调解站或调解室进行解纷调解,调解站与调解室对接,相互传送案件,调解站解决法律关系简单明晰的矛盾纠纷,调解室可出具有执行力的法律文书。法官“一对一”对接社区,主动融入网格,广泛对接基层解纷力量开展诉源治理、矛盾纠纷化解,建立了“法官定期巡回、常态在线接待、多元联动调处、就地化解纠纷”的诉调机制,形成基层多元解纷网格,构建全域式诉调对接“一张网”。在“诉讼前端”寻求百姓所需的“最优解”,实现矛盾纠纷在“家门口”就地化解,以实际行动推进构建“四化四解四到位”诉源治理新格局。
释放调解“门诊” 解纷效能
“调解员建议的还款方案比较合理,不偏不倚,我能接受,当场就收到了钱,心结也解开了,很感谢今天的调解。”在调解室,借款合同纠纷案的当事人高某满意地说。
几个月前,高某满脸怨气地来到法庭欲提起诉讼。经调解员刘东武了解,高某与詹某约定2022年年底詹某偿还6万元欠款,而詹某却迟迟不履行还款义务,高某想到自己“雪中送炭”换来的结果,又气又悔要将詹某“告上法庭”。考虑到案件事实清楚,争议不大,有调解的可能,为尽快化解矛盾纠纷,调解员建议双方当事人通过调解来解决问题。

在调解过程中,调解员一边耐心解答高某关切的法律问题,一边引导詹某换位思考,珍惜朋友之间的情谊。最终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逾期天数、利息算法,调解员算的对,说的话也都在理,经他调解我心服口服,今天我愿意还款。”詹某如是说。
“此类借款合同纠纷,通过综合考量借款类型、当事人还债能力,为双方定制减免息或分期方案,提高还款可能性,通常双方的接受度较高。”调解员刘东武说道。
为充分发挥诉调对接“一张网”的解纷作用,建三江法院不断健全“社会解纷在前、法院诉讼断后”的递进式矛盾纠纷分层过滤体系,8个诉前调解室入驻法院在线调解平台,进一步提升了诉前调解成功率。
联动调处扩大诉源治理“朋友圈”
夏某是某小区居民,发现自家房屋因卫生间反污水被浸泡,损失严重,经多次与物业公司沟通未果,无奈之下,来到建三江法院七星法庭欲提起诉讼。

物业服务合同纠纷是常见的民事纠纷案件,案件一旦进入诉讼程序,不仅消耗双方当事人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容易让双方矛盾加深。法庭接到案件后,将夏某的情况通知了社区调解站,调解员第一时间向当事人了解情况。夏某因该房屋闲置而未缴纳物业费,物业公司则以夏某未缴纳物业费为由不履行维修义务,因此产生纠纷。调解员邀请社区网格员、建设局相关人员一并参与调解工作,以便了解案件事实、“对症”施策。在明确双方矛盾争议点后,调解员从夏某拖欠物业费和受损房屋遭受的损失等方面开展释法明理和矛盾疏导工作。为尽快解决纠纷,调解员就赔偿数额、赔偿方案多次组织协商调解。最终,在调解员及相关人员耐心细致的调解下,夏某与物业公司达成调解协议,物业公司为夏某免除欠缴的物业费及下一年度物业费以此抵消夏某的房屋损失。
“以法庭为单元,社区网格为切入口,基层各方拧成一股绳,诉源治理从单一向多元转变,形成‘横到边、竖到底’的联动调处机制,基层治理有了更多可能性。”建三江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周波说道。
诉前调解、联动调处,在纵向联合社区网格员、调解员的基础上,根据矛盾类型、区域特点,依托调解站横向对接区域内有关社会力量参与调解,构建“横到边、竖到底”的全域式联动调处“一张网”,激活了多元解纷新动能。
下一步,建三江法院将充分发挥“8+15”全域式诉调对接“一张网”的“前哨基地”功能和“过滤芯”作用,持续加强区域联动协作,探索更多司法服务新动能,汇聚源头治理和整合多方优势资源,高效解决群众眼前急难事、心头烦心事,推进构建“四化四解四到位”诉源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