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圆圆的福字窗花与院子里的撮罗子相映成趣;独特的鄂伦春族服饰、华丽的兽皮制品、精美的手工艺品铺陈满屋;电视机里重播的“春晚”、喜庆的红色纹饰、满墙的照片“讲述着”鄂伦春族几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淳淳的民族风与浓浓的年味儿完美融合,绘就了一幅喜庆祥和的美好画卷。
大年初四,记者来到十八站鄂伦春族乡,走进郭宝林老人的家,在这个充满鄂伦春风情的小院里,感受别样年味儿。

郭宝林和老伴戈晓华与记者聊着家常,传递着新年的喜悦。
“春节对鄂伦春族人来说是最重要的节日,整个家族的人聚在一起过大年,吃饭、喝酒,围着篝火跳舞,热闹极了!”
“从前在撮罗子里过年,我们会包一人一个的肉馅大饺子,放在火堆里烤熟,配上野菜干一起吃,小孩子们吃一个就饱饱的了。现在,我们和汉族一样在大年三十晚上包饺子,做一大桌年夜饭,除了手把肉,还有各种肉类、蔬菜、海鲜,相当丰富!”
郭宝林和他的老伴戈晓华的脸上满是笑意,热情地和记者拉着家常,“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关怀,鄂伦春族人才能走出大山、建村定居,过上幸福生活。如今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越过越有盼头!”

窗上喜庆的福字窗花与鄂伦春族特色服饰、小院里的撮罗子相映成趣,带来别样年味儿。
对于哈尔滨旅游业爆火后的第一个春节,郭宝林一家感触颇深。春节前夕,“尔滨”持续推陈出新,鄂伦春族人得以走上中央大街。可爱精致的狍角帽、独具特色的民族舞蹈、雄浑悠扬的鄂伦春语歌曲在网络上一炮而红,鄂伦春文化走上了更大的舞台,也让鄂伦春族人对生活有了新的期待。
“我带着鄂伦春桦树皮手工制作技艺录制了央视《新春非遗之夜》节目视频,把我们精美的桦树皮手工艺品展示给了全国观众!”郭宝林的女儿郭红霞高兴地说,“今年,我们的桦树皮工艺品在漠河的鄂伦春族非遗手工艺品国营店开售了,游客们既能看得见、又能摸得着,希望更多的人感受到我们鄂伦春文化的魅力,也希望鄂伦春文化继续传承、发扬光大,早日成为我们大兴安岭的靓丽名片!”

在郭宝林家门口,大红灯笼高高挂起,春节的喜庆氛围让小院格外温馨。
新春佳节,幸福美满、有期有盼成为唯一主题,也是所有鄂伦春族人的年味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