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庭
作为审判体系的“神经末梢”
位于化解矛盾纠纷
服务群众的最前沿
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
人民法庭成为
提供司法服务
参与基层治理的重要“支点”
将矛盾纠纷化于未发、止于未讼
走进小法庭
看龙江“大枫景”
近年来,桦川县法院横头山法庭认真贯彻落实省法院构建“四化四解四到位”诉源治理新格局部署,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结合人民法庭工作特点,积极推进诉源治理新路径,着力探索打造“全链条”诉源治理新体系,坚持从源头破题强力推动诉源治理工作,促使大量纠纷在诉前化解。
聚焦前端治理制止纠纷于未发

横头山法庭立足审判职能,积极主动融入党政社会治理体系,推动政府与社会良性合作,坚持“抓前端、治未病”,服务大局发展,保障社会稳定,扎实推进落实法官进网格和“1+9+N”中的N定位,依托县域网格治理平台,线上线下充分发挥纠纷调解员、普法宣传员、法规讲解员、诉讼服务员作用,下沉基层村屯网格,搭建“无讼村居微信服务群”,全面对接辖区网格27个,全面铺开“网格+法庭”治理模式,让“小”网格发挥出“大”作用,激活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法庭干警常态化走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征求代表委员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建议;精准对接辖区重点企业,为企业提供“点单式”法律服务,助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法庭采取“双线沟通”的方式,强化线上服务与现场服务。线上,在辖区村屯公布法庭干警和网格法官的电话号码,通过网格服务群等群众乐于接受和使用的方式,运用风趣易懂的语言,从相邻关系的法律角度、和谐邻里的情理角度入手,耐心为居民朋友答疑解惑;线下,法庭干警定期深入辖区村屯开展工作,利用送达、开庭、调查取证等时机就群众关心的防范电信诈骗、养老诈骗、全民禁毒、反有组织犯罪法等法律知识,结合法律条文和典型案例,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群众法治意识。2023年,法庭共计发放宣传资料1500余份,受众达2万余人。
聚力点面结合化解矛盾于萌芽
立足乡镇和法庭之间联系紧密的特点,及时推广“1+9+N”工作模式推进多元解纷工作。在各村屯设立由法庭法官负责的联络点,对接“1+9+N”工作模式,以巡回审判为载体,将庭审开进厂房车间、村委大院、百姓人家,将庭审开成法治公开课,延伸审判辐射效应。对于立案庭推送到各乡镇诉调对接站的案件,由乡镇相关人员负责调解,法庭法官负责业务和专业指导,与乡镇党委政府选任的人民调解员协同配合,扩大解决纠纷辐射面,织密矛盾化解网,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横头山法庭积极协调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各方面力量,联动构建多元解纷“共同体”,主动与乡镇综治中心进行对接,通过颁发“调解员聘书”等方式邀请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参与调解,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矛盾纠纷前端预防化解,不断充实和壮大基层调解队伍,将原来的法院“单兵作战”改为府院配合的“联合作战”,形成多方参与、整体发力的共治格局。在辖区选择2个村作为试点,开展“无讼村”法治共建活动,构建起“立案庭+诉调对接站+法官联络点+人民调解员”四级联动的“庭、站、点、员”矛盾纠纷梯次化解体系,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明确解纷导向杜绝旧案生新案
横头山法庭以标本兼治作为诉源治理的终极目标追求,在狠抓诉源治理、提高司法效率上持续发力,牢固树立“立审执一体化”工作理念,以“诉讼到我为止”作为工作准则,在妥善化解矛盾纠纷的同时,避免衍生案件发生,不断完善践行便民举措,“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力促矛盾纠纷“实质解决”“一次性解决”,在案件处理中对于发现苗头性问题采取审调结合的方式,法理中穿插情理,解开群众心结,化解纠纷矛盾,最大限度地提高纠纷解决的效率、便利性和公平性,以实现纠纷的实质性解决,从根本上解决矛盾纠纷,弘扬正风正气,做到了案结事了人和,避免防治“衍生案件”出现,避免一案结、多案生的情况发生。
“人民法庭作为司法为民的基层社会治理重要力量,承担着密切联系群众、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职责,法庭承办很多当事人矛盾积怨很深的案子,这类案件最大的特点是案情复杂,所以我们要始终以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为第一要务,结案不是目的,让涉及百姓利益和弘扬社会正风正气的案件了结一件,教育一片,一劳永逸解决纠纷问题,不仅能够维护司法权威,同时还能让法律成为维系家庭和睦、亲情延续和社会稳定的有力抓手,这才是我们办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横头山法庭负责人冯玉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