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搜 索
匠心雕琢“中国精度”
2024-03-26 14:31:00 来源: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大连湾畔,巍巍的海底隧道静默无声地屹立。悠悠海风温润吹拂,似在传递着水之子的坚守情怀,似在讲述着工者的奋斗岁月。一帧帧奋斗的艰难岁月里,中交一航局三公司技能专家陈兆海便是其中默默耕耘的一位,他与海隧的故事亦尤为精彩。从2017年起,陈兆海与海底隧道建设工程已结下了6年之约。

  “南有港珠澳,北有大连湾。我们的测量工作精度就是要对标港珠澳大桥,实现超差精度5厘米以内。”陈兆海坚定地说。可和港珠澳大桥不同的是,大连湾海底隧道工程是我国在严寒海域建设的首条沉管隧道,所处海况复杂,多礁石、多溶洞,测量工作格外艰巨,而且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经验,测量难度可想而知。

  困难摆在面前,唯一能做的就是突破。陈兆海一边向专家教授学习取经,一边同公司技术中心攻坚“多波束测深系统扫测代替传统水工隐蔽工程验收方式”课题。面对首次水下扫测数据与现有基床整平验收数据比对相差达10厘米的情况,陈兆海前往设备生产厂家调研,到港珠澳大桥项目和深中通道项目现场学习,并引进了第一套可以三维扫测的多波束设备。

  海底隧道施工环境远不如陆上安稳,风浪颠簸是常态。这对于需要严格依照水平和稳定的几何关系开展测量的多波束设备而言,极大影响了数据的精准。设备是死的,但人是活的。经由折叠伞的启发,陈兆海提出为多波束系统的五个分部仪器定做连接架。经四个月的多次改进后,终于研发出一款可拼接、适合任何船型的拆卸式连接器,让仪器长出了抓住船舷和站稳海底的“手脚”。较于单波束6小时的工作量,多了手脚的多波束设备仅需30分钟,从最初的十厘米到七厘米再到五厘米。陈兆海和团队,最终顺利完成了大连湾海底隧道的精准测量,且超差精度达到5厘米标准,进一步提升了海上测量精度。

  “干工程测量最重要的一个要求,就是精!”正如陈兆海所说,他用精益求精诠释对工作的热爱。也正是如陈兆海般敢为人先的大国工匠,用无数个日夜的拼搏与坚守、无数次演算的智慧与汗水,凝结成最耀眼挺拔的光辉。(徐萌)

责任编辑:宋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