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搜 索
何以绿色龙江
2024-06-06 07:45:01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张澍 吴玉玺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初夏迷人的松花江景色。

  黑龙江日报6月6日讯 莽莽兴安,听风吹松涛之妙音;奔流江河,看气势磅礴之壮观……黑龙江,居于祖国之北,拥有着大森林、大草原、大湿地、大湖泊、大界江、大冰雪等雄厚的生态禀赋,牢牢把握着“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定位。

  生态建设,久久为功。作为生态大省,黑龙江正努力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在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我省提出要着力建设绿色龙江。

  在近期召开的全省绿色龙江建设大会上,我省对绿色龙江干什么、怎么干进行了明确部署,强调要忠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扛起维护国家“五大安全”重大政治责任,着力建设绿色龙江,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如今,全省上下正加力推进生态振兴,全面建设绿色龙江,让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在世界环境日之际,记者走访全省多个城市,了解各地的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来探寻何以绿色龙江。

  深化污染防治

  擦亮龙江生态“底色”

  初夏的哈尔滨,风光旖旎,凉爽宜人。“尔滨”冰雪旅游的爆火效应仍在延续,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来到哈尔滨避暑旅游。

  在松花江畔,清澈江水拍打着岸上的台阶,不时有江鸥从江面低空飞过,游客们纷纷拍照留念。松花江的生态景色惊艳了广东游客张倩:“松花江水天一色,非常美丽!我刚才拍了很多好看的江景照片留作纪念。”

  美丽的松花江,是我省“啃硬骨头”般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好“母亲河”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哈尔滨市对松花江开展全流域治理,并对沿江涉水企业加强监督检查,坚决阻止污染源进入松花江。哈尔滨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赵学温介绍,哈市着力从污染减排、生态流量保障、水生态修复等方面加大对松花江生态保护,通过实施消除劣Ⅴ类水体、重点支流综合整治等措施,整体推动改善松花江水环境质量。

  据统计,2023年松花江干流国控断面全部达到Ⅲ类水体,持续保持优等级,松花江流域优良水体比例首次超过80%。松花江的“蝶变”,是我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省积极建好建强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连续多年位居全国优秀行列,持续向好的生态环境质量让全省绿色发展的底色更足。

  守护山野精灵

  增添龙江生态“本色”

  随着我省以“三北”工程为代表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工程发挥效益,山林深处的野生动物频繁出现在人们视野当中。

  东北虎出没、黑熊“串门”、珍稀鸟类“安家”……当野生动物成为焦点,我省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力度也在逐步加大。如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正在呈现。

  中华秋沙鸭是全球性濒危物种,目前世界上仅存3000只左右。位于伊春市的黑龙江碧水中华秋沙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每年有近200只中华秋沙鸭在这里栖息。

  在今年春季候鸟迁徙期前,保护区保护管理负责人李成全带着工作人员在树林深处为中华秋沙鸭安装了50个人工巢。“中华秋沙鸭防御天敌能力较弱,安装人工巢是让它们不受侵扰。此外,我们还安装了红外相机,通过手机就可以实时观察到巢内的情况。”李成全说。

  与李成全一样忙碌的,还有黑龙江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在他们多年的努力下,保护区累计招引东方白鹳753对、出生2392只,为全球贡献了四分之一的种群数量,这里被称为“中国东方白鹳之乡”。

  保护区的监控画面显示,一只即将满月的东方白鹳幼鸟,从人工巢穴里慢慢站立起来。保护区科研监测科科长朱宝光介绍,自1993年起,保护区探索开展东方白鹳人工筑巢招引工作,至今已进行了4次迭代,并将东方白鹳人工招引技术推广到全国。2022年,保护区东方白鹳保护工作入选全国生物多样性优秀案例。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省生态环境厅连续多年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行动,一大批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省拥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42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26种,重点生物物种种数保护率、稀有濒危物种保护率均达到95%以上。

  加快绿色发展

  提升龙江生态“成色”

  在2024年我省印发的《关于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建设绿色龙江的意见》中,提出要加快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并明确了“到2026年传统产业绿色化水平持续提升,建成绿色工厂500家、零碳工厂10家”工作目标。

  走进大庆溢泰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厂区内绿植遍布,一排排蓝色光伏电板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干净清爽的环境让人难以置信这是一家工业企业。

  董事长冯佳峰在提到绿色工厂建设时的举措如数家珍:“我们建设了分布式光伏电站,做到粉尘、废水、废渣、噪音等污染源的零产出。此外,我们还建立了原材料节约回收利用管理制度,对原材料消耗开展绩效考核工作,确保做到资源不浪费。”

  2023年,大庆溢泰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在内的大庆4家企业入围国家级绿色工厂名单,数量创历史新高。“绿色工厂的核心是生产过程的绿色化,这些企业都通过实施绿色化改造实现了转型升级。”大庆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万泉说。

  作为我省重要的工业城市,大庆市着力构建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引领行业绿色转型,越来越多的绿色工厂崛起:目前已经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10家、省级绿色工厂8家,拥有全省首个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

  向绿而兴,逐绿而行。“煤城”鸡西,正一步步从煤炭资源型城市向绿色低碳转型。

  在鸡西市,庞大的三叶风电设备随处可见。鸡西市风能资源极为丰富——东起虎林,西至恒山、梨树、麻山,形成了一条宽阔的风带走廊。如今,这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正被大加利用:东北地区首个风力发电装备的全产业链基地坐落于此。

  前不久,鸡西市再次迎来新机遇,成为我省唯一入选全国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

  鸡西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初元满介绍:“鸡西市在推动传统煤电转型升级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统筹发展风能、氢能、抽水蓄能,聚焦打造千亿级能源产业集群。同步加快试点建设,强化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推动结构优化调整,形成多领域减污降碳协同格局。”

  在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的当下,全省各地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目标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在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上进行绿色变革,努力打造美丽中国的龙江样板——我省大兴安岭地区、伊春市、佳木斯市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双鸭山市饶河县等地获得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佳木斯市抚远市、汤原县,鸡西市虎林市,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市获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

  守青山、护绿水,是黑龙江作为生态大省的责任与担当。转方式、调结构,是黑龙江建好建强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路径。如今,黑龙江正以绿为墨,在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之路上,遒劲绘就出一幅只此青绿的生态新画卷。

责任编辑:李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