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
“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
促推婚姻家事纠纷诉源治理”典型案例
黑龙江法院一案例入选

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第258号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道外区人民法院团结人民法庭
把牢高额彩礼纠纷诉源治理“三道关口”
倡导引领乡村文明新风尚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外区团结镇地处城乡结合部,外来务工等暂住性人员流动频繁,婚姻家庭类矛盾纠纷易发多发。近年来,团结法庭聚焦辖区婚姻家事纠纷特点,特别是高额彩礼纠纷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构建“一二三”多元解纷诉源治理新模式,让彩礼回归于“礼”。“一”是依托党委协同村屯,党建赋能;“二”是创设“联动式+调解团”,排查解纷;“三”是用好巡回审判、示范裁判、普法宣传三件“传家宝”,把牢“三道关口”,妥善平衡缔婚双方利益,弘扬健康文明的婚嫁风俗。2023年和2024年一季度,婚姻家事案件受案数同比分别下降6%和16%。
一、依托党委协调乡镇村屯,把牢诉源“前端治理关”

一是以村规民约“遏制”高额彩礼。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支持,主动对接乡镇、村屯调解网络组织,同团结镇政府签署诉源治理暨移风易俗备忘录,指导制定村规民约10余次(含婚约彩礼返还内容),印发倡议书180余份,旗帜鲜明地反对“高额彩礼”,推动构建文明婚嫁风俗,建立新型婚姻观念。二是以常态家访“延伸”治理职能。联合公安等党政机关共同组织开展上门“家访”,着重了解新登记结婚家庭成员构成、生活状况及子女抚养情况,对可能产生高额彩礼纠纷的家庭就地化解矛盾,共开展联合排查35次,“柔性”化解“家务事”46起。三是以党建融合“做强”前端预防。推动与乡镇党委联建联治,充分发挥党支部、党员干部在推动文明新风建设中的突出作用,以“一村(社区)一法官”和“共享法庭”为载体,综合运用“主题党日”等形式,组织涉高额彩礼纠纷法治宣传活动30余次。通过“前端治理”,呈现案件数量持续下降、彩礼金额明显减少、信访案件动态清零趋势,辖区东风村“法治乡村建设”经验获多家中央媒体宣传报道。
二、采取“联动式+调解团”解纷模式,把牢诉源“多元解纷关”

一是创建“联动式”诉调机制。依托镇综治中心建设,与辖区11个村委会签订诉调对接协议,确定委托、委派调解工作流程,参与时间节点和方式等,做深做实家事纠纷多元化解,把“家务事”化解在家门口,诉前调解家事纠纷23件,其中涉返还彩礼纠纷4件。二是运用“调解团”解纷模式。由“驻村法官”、村委会成员、“法律明白人”组成婚姻家事纠纷“调解团”,调前详细了解案件情况,实行“一案一策”针对性调解。在调处一起矛盾较为尖锐的婚约财产纠纷中,经过调解团共同努力,最终被告同意当场退还彩礼5万元,取得良好示范效果。三是培育“调解员”解纷能力。充分挖掘乡镇优质调解资源,与镇政府共同举办培训讲座10余次,在村干部和村民中选拔培养精通法律、擅长调解的“法律明白人”40余人,建立“调解人员库”,为家事纠纷多元化解提供人员保障。
三、用好法庭三件“传家宝”,把牢诉源“能动履职关”

一是开展“常态化”巡回审判。将巡回审判作为化解家事纠纷的重要方式,常态化深入乡镇村屯审理案件。通过组织乡村群众观摩庭审,现场“以案说法”,将文明新婚俗以最为直观形式呈现在人民群众面前,目前已开展专项巡回审判48次。二是制发“示范式”裁判文书。注重裁判文书释法说理,以示范判决推动类案高效化解。在审理一起婚约财产纠纷案件中,双方当事人虽未办理结婚登记,但已按当地风俗举办婚礼并有短期的共同生活,审理后酌情判令一方返还彩礼3.5万元,双方均服判息诉。法庭以此判例为示范,诉前调处类似纠纷5起。三是进行“订单式”普法宣传。针对情侣间转账系赠与还是彩礼、离婚后彩礼是否退还等社会热点问题,认真归纳相关法律规定和典型案例,制作“订单式”宣传材料,针对性开展专项普法活动11次、发放资料200余份,受益群众达千余人。